

佛友日常
管教模式(三)
最后,是忽略式的管教模式。这类型的父母极少参与在日常管教或照顾活动中,只满足孩子的基本生理需要,之后便放手不管,他们不会有要求、规则,同时对孩子的需要没有响应、冷漠,一副漠不关心的态度。孩子在这种管教方式下,容易有冲动行为、亦有较大机会做出逃学甚至违法事情,他们渴望被爱但同时感情抽离。
好了,一连看了四种不同的管教模式,相信大家都了解到「恩威型」的管教模式,最有可能培养出快乐、精灵的小宝宝,对吧?究竟如何才可以做到这个「恩威」并重的管教呢?还有待人接物「柔和质直」,这个要学。柔和要学弥勒菩萨,对待一切众生永远是欢欢喜喜,永远是那么样的亲切。这个柔和里有没有威严?有,不是一昧柔和,所以教众生,父母教儿女,孩童的时候,应恩威并重,这才是真正的柔和质直。也就是看人、看时、看地、看事,什么事情要用什么样的方式,帮助一切众生断恶修善、破迷开悟。该用威的时候,威严;该用柔的时候,慈祥。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方法那是智慧,智慧摆在前面。
首先,父母是可以亦需要对孩子的行为有所要求、定出标准,这样才能够让孩子明白到适当的行为,但在表达要求时,父母同时需要顾及孩子当时的情绪、能力、需要等状况。我们可以利用「EARS」这个交互方式,即Empathy(同理心)、Assertive(坚定的态度)、Respect(尊重)及Solution-Based(解决为本)。父母在说出要求前,可先说出孩子的想法或心情,之后讲出自己的标准或要求,从而寻求共识,而整个沟通过程,父母都需要在尊重孩子的气氛下进行。举例说,孩子在哭闹要吃雪糕,对话可以是这样的:「爸爸知道小明很想吃雪糕(E),小明这几天已经吃了几杯而且有一点咳嗽了,再吃的话就要看医生的了(A),不如爸爸将雪糕放在冰箱里,等小明康复了再吃(S)」。当然,在这个过程中,孩子一定会继续哭闹,父母只需要重复使用EARS(当然转换一下字眼啦),不需大声、不需劳气。当父母持续使用这个沟通方法,孩子就会学懂妥协,并且会明白到,要达到自己的希望,并非只有单单一个方法,他们会更愿意以讨论的方式,找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行动呢!
作者:程卫强注册心理学家
英国特许心理学家,致力于学童身心健康及亲职教育工作,近年醉心于静观练习及介入的方法,在静观的过程了解身心的反应,学习平静地接纳身处的环境,以及对周遭环境的种种反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