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恒常学习
药师佛与现代医学是否冲突?
在当代医疗科技蓬勃发展的时代,许多人不禁疑惑:祈求药师佛加持与接受现代治疗,是否相互矛盾?其实从《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》的视角来看,佛法与医学非但不冲突,反而构成相辅相成的疗愈体系。药师佛的十二大愿中,既包含「众病悉除」的出世间愿力,也涵盖「诸根完具」(身体四肢功能健全,没有残缺或病痛的理想状态)的世间医疗关怀,这种既重内在心性转化、亦不离现实苦难的智慧,正是药师法门能跨越时空、契合当代需求的关键。

药师法门的修持对象,实则涵盖至少三类与医疗息息相关的群体。对于追求现世安乐者,药师佛第七大愿承诺「身心安乐、家属资具悉皆丰足(衣食丰足)」,这与现代人追求生活质量的需求相契。对于深受病苦者,经文明确记载听闻药师佛名号可「消诸病痛」,此非否定就医,而是强调在医疗过程中辅以心灵寄托。对于医疗工作者,药师佛手持药壶的形象,恰是「医病更医心」的职业精神写照。当患者同时接受医疗与佛法的引导时,往往能展现更积极的生命韧性,这正是《药师经》所说「以物药治身病,以法药治心病」的现代实践。
为病患修持药师法门的方式,本质是透过具体行动凝聚善念。诵读《药师经》时专注观想琉璃光遍照病者,如同心理学的「引导式意象疗法」,有助缓解焦虑。供养药师灯象征「以光明破无明」,其稳定光源能营造安宁氛围。这些善业透过回向机制,既符合佛教缘起法则《正法念处经》「善业因缘得乐果」,也与现代医学证实的「正向心理影响生理」原理相通。

因此,药师佛信仰与现代医学的关系,实为「究竟与方便」的互补。佛陀在经中明示应求医药、请疗治,肯定世间医疗的价值,而药师法门提供的「无畏信念」,恰能补足机械化医疗中的人文关怀。Harold G Koenig在Spirituality in Patient Care一书中指出,具有精神寄托的患者对治疗的配合度与复原力明显提升,这与药师佛本愿中「令诸疾病、速得除愈」的誓愿不谋而合。当医师开立处方时怀抱药师佛的慈悲,当患者服药时心存感恩,医疗行为便从技术层面升华为自他两利的修行。
真正的药师法门,从来不是要人在医学与佛法间二选一。就像经中描述药师佛化现的「十二神将」护持众生,现代医疗团队何尝不是诸佛愿力的展现?当我们在医院走廊合掌祈愿,在手术室外持诵佛号,在复健时观想琉璃光,这些种种时刻,药师佛的智慧正以最当代的方式告诉我们,治愈的奇迹,始终诞生于科学与信仰的交会之处。
作者:宁珑

香港中文大学佛学研究硕士。
缘份,就像种子要遇见阳光和水才能成长。每一种偶遇或许都不是巧合。既然我们有缘相聚、相识、相处或求学,就不必执着这是因,还是果,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,真诚对己对人,必是有智慧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