恒常學習

  1. 首頁/
  2. 恒常學習/
  3. 藥師佛與現代醫學是否衝突?

藥師佛與現代醫學是否衝突?

2025年11月17日

在當代醫療科技蓬勃發展的時代,許多人不禁疑惑:祈求藥師佛加持與接受現代治療,是否相互矛盾?其實從《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》的視角來看,佛法與醫學非但不衝突,反而構成相輔相成的療癒體系。藥師佛的十二大願中,既包含「眾病悉除」的出世間願力,也涵蓋「諸根完具」(身體四肢功能健全,沒有殘缺或病痛的理想狀態)的世間醫療關懷,這種既重內在心性轉化、亦不離現實苦難的智慧,正是藥師法門能跨越時空、契合當代需求的關鍵。 


 
藥師法門的修持對象,實則涵蓋至少三類與醫療息息相關的群體。對於追求現世安樂者,藥師佛第七大願承諾「身心安樂、家屬資具悉皆豐足(衣食豐足)」,這與現代人追求生活品質的需求相契。對於深受病苦者,經文明確記載聽聞藥師佛名號可「消諸病痛」,此非否定就醫,而是強調在醫療過程中輔以心靈寄託。對於醫療工作者,藥師佛手持藥壺的形象,恰是「醫病更醫心」的職業精神寫照。當患者同時接受醫療與佛法的引導時,往往能展現更積極的生命韌性,這正是《藥師經》所說「以物藥治身病,以法藥治心病」的現代實踐。 
 
為病患修持藥師法門的方式,本質是透過具體行動凝聚善念。誦讀《藥師經》時專注觀想琉璃光遍照病者,如同心理學的「引導式意象療法」,有助緩解焦慮。供養藥師燈象徵「以光明破無明」,其穩定光源能營造安寧氛圍。這些善業透過迴向機制,既符合佛教緣起法則《正法念處經》「善業因緣得樂果」,也與現代醫學證實的「正向心理影響生理」原理相通。 
 

因此,藥師佛信仰與現代醫學的關係,實為「究竟與方便」的互補。佛陀在經中明示應求醫藥、請療治,肯定世間醫療的價值,而藥師法門提供的「無畏信念」,恰能補足機械化醫療中的人文關懷。Harold G Koenig在Spirituality in Patient Care一書中指出,具有精神寄託的患者對治療的配合度與復原力明顯提升,這與藥師佛本願中「令諸疾病、速得除癒」的誓願不謀而合。當醫師開立處方時懷抱藥師佛的慈悲,當患者服藥時心存感恩,醫療行為便從技術層面昇華為自他兩利的修行。 
 
真正的藥師法門,從來不是要人在醫學與佛法間二選一。就像經中描述藥師佛化現的「十二神將」護持眾生,現代醫療團隊何嘗不是諸佛願力的展現?當我們在醫院走廊合掌祈願,在手術室外持誦佛號,在復健時觀想琉璃光,這些種種時刻,藥師佛的智慧正以最當代的方式告訴我們,治癒的奇蹟,始終誕生於科學與信仰的交會之處。 
 

參考文獻
1. 《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》(唐·玄奘譯本,CBETA電子佛典) 
2. Harold G Koenig (2002), “Spirituality in Patient Care”



作者:甯瓏


香港中文大學佛學研究碩士。

緣份,就像種子要遇見陽光和水才能成長。每一種偶遇或許都不是巧合。既然我們有緣相聚、相識、相處或求學,就不必執著這是因,還是果,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,真誠對己對人,必是有智慧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