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恒常学习
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有何区别?
2025年8月29日
「小乘」(Hīnayāna)原是大乘文献中的对称语,含有贬义,现代多用「声闻乘」「原始佛教」「部派佛教」或就学派名称称呼较为妥当。「大乘」(Mahāyāna)则指以菩萨道为核心、流行于东亚与藏地的佛法传统。两者同源于佛陀教说,目标皆是灭苦解脱,只是修行理想与方法各有侧重。
在目标上,大乘以成佛为终极追求,强调「自利利他」的菩萨愿行。相对地,部派传统多以证得阿罗汉果、出离生死为圆满。两者并非彼此否定,而是路线不同。大乘主张把个人解脱放在救度众生的广愿中完成,声闻乘则强调直入解脱,先断烦恼,证涅盘。
在教义上,大乘扩展了空与慈悲的维度,奠定人人可成佛的信念。部派佛教则以四圣谛、十二因缘和无我为核心,理路简洁严整,强调戒定慧三学的次第修持。
在修行方法上,大乘重视发愿与回向,持名念佛、诵经、禅观、布施与持戒并进,讲究「以愿导行」。部派传统则突出四念处、四禅八定等观修技术,以次第地观身受心法无常苦无我,建立稳固的解脱之见。
两者差别于侧重点不同,大乘把慈悲与智慧紧密绑在一起,要求「以般若导慈悲」,声闻乘则以智慧先行,断惑证真,再行饶益。若以运动比喻,前者像长程耐力赛,讲求愿景与队形,后者如专项技术课,锻炼精准与稳定。
参考文献
1. 释印顺《成佛之道》,正闻出版社
作者:宁珑
香港中文大学佛学研究硕士。
缘份,就像种子要遇见阳光和水才能成长。每一种偶遇或许都不是巧合。既然我们有缘相聚、相识、相处或求学,就不必执着这是因,还是果,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,真诚对己对人,必是有智慧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