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恒常学习
九九重阳 塔寂风凉 | 佛陀偈语中的「慈孝」之道
农历九月初九不仅是佛教中摩利支天菩萨的圣诞,也是中国传统节日「重阳节」。云天辽阔,登高远眺,重阳节是关于爱老敬老、表达孝心的节日,佛教中讲究行孝,有「孝心即是佛心,孝行无非佛行,欲得道同诸佛,先须孝养双亲」的思想,认为孝行有两种:一种是世间的孝,一种是出世间的孝。

《雜阿含經》記載佛法提倡孝道
佛教一直大力提倡孝道,释迦牟尼佛的一代时教之中,不乏有关孝顺父母的开示,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则,升天为母说法,回国为父抬棺,在弘扬佛法的同时,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孝道,成为佛弟子的表率。
在佛弟子中,无论《盂兰盆经》中目犍连尊者济拔沦为饿鬼的母亲,还是《地藏经》中婆罗门女和光目女救度堕落恶道的母亲,都给后世树立了孝亲报恩的典范,这些故事也为世人所津津乐道。
适逢重阳佳节,让我们来学习了解《杂阿含经》中释迦牟尼佛以一首偈颂劝导不孝之子赡养老父的故事,体会佛陀的无尽悲智和佛法对孝道的提倡。

佛在世时的一天早晨,正当佛陀着衣持钵进入舍卫城乞食时,有一位年老的婆罗门也手持拐杖,挨家挨户的乞食。
佛陀问婆罗门说:「你已经很老了,为甚么还要手执拐杖,挨家挨户去乞食呢?」
婆罗门告诉佛陀:「我有七个儿子,这几年来,我一一为他们娶妻,并且把财产平均分配给他们。现在我已经身无分文,因此被儿子们赶了出来,无法过生活,只得挨家挨户行乞。」
佛陀告诉婆罗门:「我现在要为你说一首偈语,你能受持读诵,并且返回婆罗门众中为儿子们宣说吗?」
婆罗门说:「我能受持读诵偈语,佛陀!」

佛陀便为他宣说偈语:
生子心欢喜,为子聚财物,
亦为娉其妻,而自舍出家。
边鄙田舍儿,违负于其父,
人形罗剎心,弃舍于尊老。
老马无复用,则夺其䵃麦,
儿少而父老,家家行乞食。
曲杖为最胜,非子为恩爱,
为我防恶牛,免险地得安;
能却凶暴狗,扶我暗处行;
避深坑空井,草木棘刺林,
凭杖威力故,峙立不堕落。
婆罗门把这首偈语背诵熟悉以后,就返回婆罗门大众聚会的地方,当着七个儿子的面,诵出这首偈语。七个儿子听后,惭愧不已,纷纷过来拥抱父亲,迎请父亲回家,为他沐浴盥洗,并换上好的衣服,从此孝顺恭敬。
婆罗门的境遇得到了改变,思惟整件事情的前后经过,万分感激佛陀的恩德,尊奉佛陀为老师,并供养佛陀上好衣服。佛陀慈悲地接受了他的供养,又更进一步地为他开示种种法,令这位年老的婆罗门也获得了佛法的殊胜利益。

这则故事出自《杂阿含经》第四卷,是整部《杂阿含经》中的第九十六经。全部经文并不长,并且以这首偈颂为核心展开,那么这首偈颂究竟说了哪些内容,又为何能够打动婆罗门的儿子们呢?
同样的故事在《别译杂阿含经》第十三卷中也有记载,其中的偈颂与《杂阿含经》的偈颂在文字上稍有区别,但内容并无太大差异:
生子太欢喜,为之聚财宝,
各为娶妻子,而便驱弃我。
此等无孝慈,口言为父母,
如彼罗刹子,垂死驱弃我。
譬如马槽枥,满中置谷麦,
少马无敬让,驱蹋于老者。
此子亦如是,无有爱敬心,
弃我使行乞,不如杖爱我。
我今捉此杖,御狗及羊马;
行则佐我力,暗夜为我伴;
指水知深浅,若趺扶杖起,
蒙杖除多闻,是杖爱念我。
《杂阿含经》卷八十八中,还有一段佛陀奉劝人子应当孝养父母的经文。经云:「如是我闻。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,时有年少婆罗门,名郁多罗,来诣佛所,与世尊面相问讯慰劳已,退坐一面,白佛言:『世尊,我常如法行乞,持用供养父母,令得乐离苦。世尊,我作如是,为多福不?』佛告郁多罗:『实有多福。所以者何?若有如法乞求,供养父母,令其安乐,除苦恼者,实有大福。』尔时,世尊即说偈言:『如汝于父母,恭敬修供养,现世名称流,命终生天上。』佛说此经已,年少郁多罗欢喜随喜,作礼而去。」佛陀在这段经文中,赞扬了郁多罗如法行乞,供养父母的孝行,认为这种恭敬孝养父母的行为,不仅现世为人称颂,命终之后也能往生天界。

《贤愚经》还讲述了一个孝养父母的事例:经云:「尔时,世尊为诸大众演说经法。阿难于时长跪叉手,前白佛言:『向与世尊入城分卫,见一小儿慈心孝顺,共盲父母住城门下,东西乞食。所得之物,饮食菜果,其美好者,先以供养其老父母;破败臭秽,极不好者,便自食之。日日如是,其可爱敬。』佛语阿难:『出家在家,慈心孝顺供养父母,计其功德,殊胜难量。所以者何?我自忆念过去世时,慈心孝顺供养父母,乃至身肉济救父母危急之厄。以是功德,上为天帝,下为圣主,乃至成佛,三界特尊,皆由是福。』」佛陀认为对父母恭敬供养,给予好的饮食,其功德殊胜难量,诸佛菩萨之所以能够成就,都是由于供养父母的福报所致。

佛教经典中,关于「孝」的内容还有很多,「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。」其中的四恩中,便包含了父母养育之恩。
当然我们不仅仅要做到孝敬自己的父母, 还要做到敬奉师长及所有的长辈,真正做到「老吾老及人之老」,如此,才是实实在在地践行佛法中的「慈孝」之道。
图片及数据源:广州六榕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