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恒常学习
佛经中的「空」是什么?
Content Creator Portal
「空」像清晨湖面的薄雾,看似存在,伸手一抓却不留痕迹。佛经中的「空」不是虚无的深渊,而是穿透幻象的透镜。《心经》一语道破:「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」,就像浪花离不开大海,万物本质皆依「空」而生。佛陀用这字,不是要我们否定世界,而是学会「看穿戏服,不迷演员」。
许多人误解「空」是「什么都没有」,但这就像电影需要空白屏幕才能放映,若屏幕涂满颜料,反成一片死黑。佛经说:「以有空义故,一切法得成」(《中论》),恰如陶罐因「空心」才能盛水。也有人以为「空」是冷漠无情,但这忽略了「空」的智慧能让人更珍惜当下。就像明知樱花七日凋零,人们反而更珍惜盛放瞬间。佛经故事中,阿难见老妇病苦,劝她观身如芭蕉中空,老妇笑答:「既知是空,何苦执着?」(《杂宝藏经》)还有人误解「空」是消极躺平,但这就像农夫知稻谷终将腐坏,仍勤耕雨读——正因「空」让人更积极创造善缘。偈语说:「修空不放逸,如蜂采百花」(《大智度论》),空性恰是精进的燃料。
要理解「空」,可以从三把钥匙入手。第一把是「缘起性空」,观察一朵云如何形成——需湿气、温度、气流,找不到「云的本体」。佛经说:「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」(《阿含经》),如拼图缺一不可,却无「拼图自己」。第二把是「无常即空」,就像紧握童年照片,回忆仍随时间褪色,如同竹篮打水,留不住半滴。《法句经》提醒:「诸行无常,是生灭法」,看透变幻,反能细嚼当下滋味。第三把是「无我显空」,疼痛时自问:「是『手』在痛?还是『我』在痛?」像拆解乐团合奏,找不出单独的「演奏者」。佛陀开示:「于五蕴不认取为我,如实知见即解脱」(《蛇喻经》),破除「我执」的幻象。
在日常生活中,可以透过三种方法修习「空」。首先是「呼吸观雾法」,吸气时想象吸入星光,呼气时化作晨雾消散,体会气息「来无踪,去无影」。其次是「镜映情绪法」,愤怒时默念:「这怒火如雷云掠过心空,云会停留吗?天空会受伤吗?」最后是「沙画哲学法」,完成重要工作后,闭眼想象成果如藏地沙画,轻拂而逝,练习「认真却不紧抓」。
龙树菩萨妙喻:「以有空义故,一切法得成;若无空义者,一切则不成。」(《中论》)执着「有」如溺水者紧抓浮木,反被浪涛吞没;通达「空」似张开风帆,方能乘风破浪,拥抱无垠大海。正如母亲知孩子终将远行,仍全心去爱——因「空」而生慈悲,因慈悲而无畏。
总结来说,「空」不是终点,而是起飞的跑道。孩童握紧风筝线,以为线断即失去飞翔;智者剪断执念,才见整片蓝天属于自己。当我们体证「空」,便从「害怕破碎」的琉璃罩,跃入「无挂无碍」的晴空,如鸟飞天,不画地为牢。
作者:宁珑
香港中文大学佛学研究硕士毕业生。
缘份,就像种子要遇见阳光和水才能成长。每一种偶遇或许都不是巧合。既然我们有缘相聚、相识、相处或求学,就不必执着这是因,还是果,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,真诚对己对人,必是有智慧的人。
p
917 word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