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恒常學習
佛經中的「空」是什麼?
「空」像清晨湖面的薄霧,看似存在,伸手一抓卻不留痕跡。佛經中的「空」不是虛無的深淵,而是穿透幻象的透鏡。《心經》一語道破:「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」,就像浪花離不開大海,萬物本質皆依「空」而生。佛陀用這字,不是要我們否定世界,而是學會「看穿戲服,不迷演員」。
許多人誤解「空」是「什麼都沒有」,但這就像電影需要空白螢幕才能放映,若螢幕塗滿顏料,反成一片死黑。佛經說:「以有空義故,一切法得成」(《中論》),恰如陶罐因「空心」才能盛水。也有人以為「空」是冷漠無情,但這忽略了「空」的智慧能讓人更珍惜當下。就像明知櫻花七日凋零,人們反而更珍惜盛放瞬間。佛經故事中,阿難見老婦病苦,勸她觀身如芭蕉中空,老婦笑答:「既知是空,何苦執著?」(《雜寶藏經》)還有人誤解「空」是消極躺平,但這就像農夫知稻穀終將腐壞,仍勤耕雨讀——正因「空」讓人更積極創造善緣。偈語說:「修空不放逸,如蜂採百花」(《大智度論》),空性恰是精進的燃料。
要理解「空」,可以從三把鑰匙入手。第一把是「緣起性空」,觀察一朵雲如何形成——需濕氣、溫度、氣流,找不到「雲的本體」。佛經說:「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」(《阿含經》),如拼圖缺一不可,卻無「拼圖自己」。第二把是「無常即空」,就像緊握童年照片,回憶仍隨時間褪色,如同竹籃打水,留不住半滴。《法句經》提醒:「諸行無常,是生滅法」,看透變幻,反能細嚼當下滋味。第三把是「無我顯空」,疼痛時自問:「是『手』在痛?還是『我』在痛?」像拆解樂團合奏,找不出單獨的「演奏者」。佛陀開示:「於五蘊不認取為我,如實知見即解脫」(《蛇喻經》),破除「我執」的幻象。
在日常生活中,可以透過三種方法修習「空」。首先是「呼吸觀霧法」,吸氣時想像吸入星光,呼氣時化作晨霧消散,體會氣息「來無蹤,去無影」。其次是「鏡映情緒法」,憤怒時默念:「這怒火如雷雲掠過心空,雲會停留嗎?天空會受傷嗎?」最後是「沙畫哲學法」,完成重要工作後,閉眼想像成果如藏地沙畫,輕拂而逝,練習「認真卻不緊抓」。
龍樹菩薩妙喻:「以有空義故,一切法得成;若無空義者,一切則不成。」(《中論》)執著「有」如溺水者緊抓浮木,反被浪濤吞沒;通達「空」似張開風帆,方能乘風破浪,擁抱無垠大海。正如母親知孩子終將遠行,仍全心去愛——因「空」而生慈悲,因慈悲而無畏。
總結來說,「空」不是終點,而是起飛的跑道。孩童握緊風箏線,以為線斷即失去飛翔;智者剪斷執念,才見整片藍天屬於自己。當我們體證「空」,便從「害怕破碎」的琉璃罩,躍入「無掛無礙」的晴空,如鳥飛天,不畫地為牢。
作者:寧瓏 
香港中文大學佛學研究碩士畢業生。
緣份,就像種子要遇見陽光和水才能成長。每一種偶遇或許都不是巧合。既然我們有緣相聚、相識、相處或求學,就不必執著這是因,還是果,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,真誠對己對人,必是有智慧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