恒常学习

  1. 首页/
  2. 恒常学习/
  3. 身苦时 心就别再跟着受苦了

身苦时 心就别再跟着受苦了

2025年8月13日

在释迦牟尼佛涅盘后,当时的佛弟子们为了将佛陀的教法结集起来,召集了五百阿罗汉,由阿难尊者根据昔日听闻的佛陀教法,当众复述诵出形成了《阿含经》。

《阿含经》里有不少故事和譬喻,都是佛陀对于弟子和比丘们的修行问题所做的回答和点拨,以及与修行相关的譬喻故事,相对容易理解。当年比丘们在修行中出现的问题或偏差,或许也正困扰着如今的佛弟子们,有些故事的对话似乎正映射着现今出现的一些现象。以下选取两则阿含经中的故事,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示。

第二支毒箭

一次,佛陀在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北郊的迦兰陀竹园,问比丘们:「一般人都有乐、苦或不苦不乐的感受,有修有证的佛弟子也有这些感受,但和一般人有些甚么明显的差别呢?「比丘们答不上来,请求佛陀为大家解说。

 

佛陀开示道,一般人遇到生理上的各种苦痛,甚至于有致命之虞时,心里禁不住地生起悲伤忧愁、痛苦怨叹,继而愤怒迷乱而失去理智。这时,有「身受」与「心受’这两种感受交相增长蔓延。就像有人中了一支毒箭,接者马上又中第二支,成了苦上加苦的双重痛苦。

这是因为一般人的无知,让他们在欢乐时就纵情享乐,成了欲贪烦恼的奴隶不自知;痛苦时生气不悦,成了瞋患烦恼的奴隶而不自知;在不苦不乐时,则浑沌不明,对于苦、乐两种感受的生成原因、消失变化、余味黏着、终是祸患、必须舍离等,都没有真切如实的证知,成了愚痴烦恼的奴隶而不自知。这样,当他快乐时,就被快乐所牵绊;痛苦时,就被痛苦所牵绊;连不苦不乐时,也被不苦不乐牵绊着,这就是深陷「贪瞋痴「,为生老病死、忧悲恼苦所牵绊的一般人。

但是,有修有证的圣弟子就不一样了,当他们遇到生理上的各种苦痛,甚至于有致命之虞时,心里不起悲伤忧愁、不痛苦怨叹、不愤怒迷乱,所以不会失去理智。这时,他只有一种感受,那就是「身受」,而没有「心受」。就像中了一支毒箭后,不再中第二支。

当他们有乐的感受时,心不染着,所以不会成为欲贪烦恼的奴隶;有苦受时心不染着,所以不会成为瞋患烦恼的奴隶;在不苦不乐时,对苦、乐两种感受的成因、消失变化等有真切如实的证知,不会成为愚痴烦恼的奴隶。这样,就不会被乐、苦或不苦不乐所牵绊,解脱了贪嗔痴的控制。

数据源:上海玉佛禅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