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恒常学习
拜神与拜佛
香火缭绕的庙宇中,有人手持金纸向神明低语愿望,彷佛将心事装入信封投递天听;佛殿前的老妇却只是静静拭去供桌尘埃,如同擦拭蒙尘的镜面。这般场景,恰似《法华经》中「穷子喻」的现代写照——有人向外追寻庇佑,有人向内探求觉性。民间信仰中的「拜神」,如同与市场摊贩议价,以香烛金纸交换平安财禄;佛教的「礼佛」却是藉合掌俯首之姿,将心镜转向内在光明。佛陀早于《金刚经》点破迷思:「若以色见我,以音声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见如来。」曾有富商日日为佛像贴金箔,禅师却供养缺角陶碗,富商讥其寒酸,禅师淡然道:「佛见金箔与陶土,如观晨露映琉璃,何来贵贱之分?」
人们常将佛菩萨视为更高阶的神明,以为多烧高香便能换得福报,这恰似对灯塔祈求风平浪静,却不肯学习观星航海。真正的礼佛不在形式,而在额头触及拜垫的瞬间,将顽固的「自我」暂放尘埃。佛经记载波斯匿王初礼佛时浑身不自在,佛陀以江海为喻:「浪涛入海时何等喧嚣,归于汪洋却寂然无声。」这份谦卑不是屈服,而是如登山者见天地壮阔时的自然低眉,《六祖坛经》所谓「礼本折慢幢」,正是要折断心中傲慢的旗杆。
当目光与佛像低垂的眼眸相遇,实则是与内在佛性相视。寺中的金身塑像如同「心灵镜厅」,照见众生本具的觉性。《观无量寿经》说「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」,这过程犹如站在哈哈镜前:初见扭曲身形惊觉烦恼相,继而发现镜面本自平整,原是清净心被妄念折曲。现代人手机不离身,何妨将锁屏设为佛眼?每次指尖触碰或是低头识别面容解锁,都像在叩问:「自性光明可曾蒙尘?」
真正的供养不必拘于殿堂,唐代赵州禅师见弟子机械式磕头,忽指火炉喝道:「拜佛不如拜此!」弟子愕然,禅师笑道:「炉火终日燃烧温暖众生,岂非活佛示现?」这份禅机融入现代生活,晨起煮咖啡时蒸气氤氲可观想为戒定真香,地铁握环摇晃时默念「南无」化车厢为移动道场。正如《维摩诘经》所言「一切法皆是佛道」,办公室投影幕上的业绩曲线可视为无常经卷,客户的抱怨声能听作慈悲种子的萌芽。
《大智度论》以水月为喻:「众生心海若浑浊,佛月虽明难映现;若能止息妄念浪,菩提圆光自然显。」拜神如同向水中捞月,拜佛却是静待波平月现。当你在佛前点亮酥油灯,与其祈求佛光普照,不如看清灯芯本具光明——那跃动的火苗,何尝不是人人本自具足的觉性?老妇日日擦拭佛桌如对故友,某日忽见桌面倒影中白发如银丝闪耀,从此改拭心镜;企业家放下争抢头香的执念,在会议室供养「无形佛」,每当业绩波动便见无常,每遇员工纠纷即观缘起。原来最殊胜的道场,不在飞檐斗拱的寺院,而在低头时瞥见的那寸心光,如露如电,却亘古长明。
拜神像是和神明「谈条件」,用供品换取平安发财;拜佛则是「照镜子」,藉合掌低头看见自己的执着与佛性。拜神求外在保佑,如同孩子向父母讨糖;拜佛是向内觉醒,如农夫耕耘心田种下觉悟种子。佛陀在《金刚经》提醒: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」,真正的佛不在金身雕像里,而在看清「求人不如求己的智慧中——这便是点香与点亮心灯的差别。
作者:宁珑
香港中文大学佛学研究硕士毕业生。
缘份,就像种子要遇见阳光和水才能成长。每一种偶遇或许都不是巧合。既然我们有缘相聚、相识、相处或求学,就不必执着这是因,还是果,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,真诚对己对人,必是有智慧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