恒常學習

  1. 首頁/
  2. 恒常學習/
  3. 拜神與拜佛

拜神與拜佛

2025年2月12日

香火繚繞的廟宇中,有人手持金紙向神明低語願望,彷彿將心事裝入信封投遞天聽;佛殿前的老婦卻只是靜靜拭去供桌塵埃,如同擦拭蒙塵的鏡面。這般場景,恰似《法華經》中「窮子喻」的現代寫照——有人向外追尋庇佑,有人向內探求覺性。民間信仰中的「拜神」,如同與市場攤販議價,以香燭金紙交換平安財祿;佛教的「禮佛」卻是藉合掌俯首之姿,將心鏡轉向內在光明。佛陀早於《金剛經》點破迷思:「若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見如來。」曾有富商日日為佛像貼金箔,禪師卻供養缺角陶碗,富商譏其寒酸,禪師淡然道:「佛見金箔與陶土,如觀晨露映琉璃,何來貴賤之分?」 

 

人們常將佛菩薩視為更高階的神明,以為多燒高香便能換得福報,這恰似對燈塔祈求風平浪靜,卻不肯學習觀星航海。真正的禮佛不在形式,而在額頭觸及拜墊的瞬間,將頑固的「自我」暫放塵埃。佛經記載波斯匿王初禮佛時渾身不自在,佛陀以江海為喻:「浪濤入海時何等喧囂,歸於汪洋卻寂然無聲。」這份謙卑不是屈服,而是如登山者見天地壯闊時的自然低眉,《六祖壇經》所謂「禮本折慢幢」,正是要折斷心中傲慢的旗杆。 

 

當目光與佛像低垂的眼眸相遇,實則是與內在佛性相視。寺中的金身塑像如同「心靈鏡廳」,照見眾生本具的覺性。《觀無量壽經》說「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」,這過程猶如站在哈哈鏡前:初見扭曲身形驚覺煩惱相,繼而發現鏡面本自平整,原是清淨心被妄念折曲。現代人手機不離身,何妨將鎖屏設為佛眼?每次指尖觸碰或是低頭識別面容解鎖,都像在叩問:「自性光明可曾蒙塵?」 

 

 

真正的供養不必拘於殿堂,唐代趙州禪師見弟子機械式磕頭,忽指火爐喝道:「拜佛不如拜此!」弟子愕然,禪師笑道:「爐火終日燃燒溫暖眾生,豈非活佛示現?」這份禪機融入現代生活,晨起煮咖啡時蒸氣氤氳可觀想為戒定真香,地鐵握環搖晃時默念「南無」化車廂為移動道場。正如《維摩詰經》所言「一切法皆是佛道」,辦公室投影幕上的業績曲線可視為無常經卷,客戶的抱怨聲能聽作慈悲種子的萌芽。 

 

《大智度論》以水月為喻:「眾生心海若渾濁,佛月雖明難映現;若能止息妄念浪,菩提圓光自然顯。」拜神如同向水中撈月,拜佛卻是靜待波平月現。當你在佛前點亮酥油燈,與其祈求佛光普照,不如看清燈芯本具光明——那躍動的火苗,何嘗不是人人本自具足的覺性?老婦日日擦拭佛桌如對故友,某日忽見桌面倒影中白髮如銀絲閃耀,從此改拭心鏡;企業家放下爭搶頭香的執念,在會議室供養「無形佛」,每當業績波動便見無常,每遇員工糾紛即觀緣起。原來最殊勝的道場,不在飛簷斗拱的寺院,而在低頭時瞥見的那寸心光,如露如電,卻亙古長明。 

 

拜神像是和神明「談條件」,用供品換取平安發財;拜佛則是「照鏡子」,藉合掌低頭看見自己的執著與佛性。拜神求外在保佑,如同孩子向父母討糖;拜佛是向內覺醒,如農夫耕耘心田種下覺悟種子。佛陀在《金剛經》提醒: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」,真正的佛不在金身雕像裡,而在看清「求人不如求己」的智慧中——這便是點香與點亮心燈的差別。

 

 

 

作者:寧瓏

 

香港中文大學佛學研究碩士畢業生。

 

緣份,就像種子要遇見陽光和水才能成長。每一種偶遇或許都不是巧合。既然我們有緣相聚、相識、相處或求學,就不必執著這是因,還是果,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,真誠對己對人,必是有智慧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