恒常学习

  1. 首页/
  2. 恒常学习/
  3. 佛陀出家和修行給我們的啟示

佛陀出家和修行給我們的啟示

2025年8月12日

年青的佛陀文武双全,他的生活虽然美满幸福,但却为了找不到人生的真理和生活的意义而烦恼。他觉察到传统文化(婆罗门教)不能解决人类所面对的痛苦(生老病死、爱别离、求不得、憎怨会),便下定决心找出原因和解决的方法,于29岁出家《普曜经.卷四》。

在恒河流域行脚六年,参访了许多大师,即所谓六师外道(见于《佛说梵网六十二见经》),研习他们的道理和方法,修习禅定,最后严修苦行六年,但这一切都不能使他得到解脱,最终在尼连禅河边佛陀伽耶(在今比哈尔内伽耶地方)的一棵菩提树下静坐,夜睹明星,见一颗明星从东方冉冉生起,明星触动到他的「本觉」,「无分别心」现前(止观双运),体验「缘起中道实相」,从一切障碍与苦恼中获得解脱,降服魔军(克服身魔、心魔、外魔),彻底体悟和亲证宇宙人生的真理,见性而大彻大悟(见性成道),证得无上正等正觉,发现原来人人皆可成佛:「大地众生,皆具如来智慧德相,但因妄想执着,而不能证得。」成为人间佛陀,时年35岁。(菩提树下悟道 ﹕明星离我那么远,何止亿万里路,光明却在我眼前,通达无碍。亿万里路不止,相隔多少光年,这么遥远的距离,我都看得到,横向四方看,也看到无量无边,我这个见性原来这么大。见性多大,心就有多大,佛性就有多大,知觉就有多大,所以我这个觉知无可限量。)

 

释尊体悟的人生真理与实践的方法,有别于当时的传统信仰(婆罗门教)和六师外道,佛陀常说:「人人皆有佛性,众生皆可成佛。」,这就是佛教的特性。佛陀以深入浅出和入世的教法,来推展他的体悟。 首先在波罗奈的鹿野苑为他的一群老同修 — 五个苦行者,作第一次的说法(初转法轮),推动了不共世俗的「四谛」法轮,接受五比丘皈依为出家众,佛法僧三宝倶足,成立佛教。 释尊一生说法45年,活动于恒河流域一带,他教导和接引各种阶层男女,不分贵贱,一视同仁,打破当时的阶级观念,建立众生平等,人人皆可经过修行而成佛的宗教社群,创新的宗教风格和溶入生活的修行,使参与者日众,佛教因而扩大。

释尊于 80岁时入灭,逝于拘尸罗城外林中沙罗双树下,入涅盘前留下的教诲就是要比丘们「以自己作为岛屿,以法作为根据,以法为师,以戒为师」,遗骨(佛舍利)分八份,被当时各国分别建塔供养。

 



作者:陈家宝医生

私人执业妇产科专科医生
于2011年取得香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(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)。
在港大修读时,曾任香港大学学生会佛学会第一届主席。

数据源:mind2spiri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