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恒常學習
佛陀出家和修行給我們的啟示
年青的佛陀文武雙全,他的生活雖然美滿幸福,但卻為了找不到人生的真理和生活的意義而煩惱。他覺察到傳統文化(婆羅門教)不能解決人類所面對的痛苦(生老病死、愛別離、求不得、憎怨會),便下定決心找出原因和解決的方法,於29歲出家《普曜經.卷四》。
在恒河流域行腳六年,參訪了許多大師,即所謂六師外道(見於《佛說梵網六十二見經》),研習他們的道理和方法,修習禪定,最後嚴修苦行六年,但這一切都不能使他得到解脫,最終在尼連禪河邊佛陀伽耶(在今比哈爾邦內伽耶地方)的一棵菩提樹下靜坐,夜睹明星,見一顆明星從東方冉冉生起,明星觸動到他的「本覺」,「無分別心」現前(止觀雙運),體驗「緣起中道實相」,從一切障礙與苦惱中獲得解脫,降服魔軍(克服身魔、心魔、外魔),徹底體悟和親証宇宙人生的真理,見性而大徹大悟(見性成道),證得無上正等正覺,發現原來人人皆可成佛:「大地眾生,皆具如來智慧德相,但因妄想執著,而不能證得。」成為人間佛陀,時年35歲。(菩提樹下悟道 ﹕明星離我那麼遠,何止億萬裡路,光明卻在我眼前,通達無礙。億萬裡路不止,相隔多少光年,這麼遙遠的距離,我都看得到,橫向四方看,也看到無量無邊,我這個見性原來這麼大。見性多大,心就有多大,佛性就有多大,知覺就有多大,所以我這個覺知無可限量。)
釋尊體悟的人生真理與實踐的方法,有別於當時的傳統信仰(婆羅門教)和六師外道,佛陀常說:「人人皆有佛性,眾生皆可成佛。」,這就是佛教的特性。佛陀以深入淺出和入世的教法,來推展他的體悟。 首先在波羅奈的鹿野苑為他的一群老同修 — 五個苦行者,作第一次的說法(初轉法輪),推動了不共世俗的「四諦」法輪,接受五比丘皈依為出家眾,佛法僧三寶倶足,成立佛教。 釋尊一生說法45年,活動於恆河流域一帶,他教導和接引各種階層男女,不分貴賤,一視同仁,打破當時的階級觀念,建立眾生平等,人人皆可經過修行而成佛的宗教社群,創新的宗教風格和溶入生活的修行,使參與者日眾,佛教因而擴大。
釋尊於 80歲時入滅,逝於拘屍羅城外林中沙羅雙樹下,入涅槃前留下的教誨就是要比丘們「以自己作為島嶼,以法作為根據,以法為師,以戒為師」,遺骨(佛舍利)分八份,被當時各國分別建塔供養。
作者:陳家寶醫生
私人執業婦產科專科醫生
於2011年取得香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(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)。
在港大修讀時,曾任香港大學學生會佛學會第一屆主席。
資料來源:mind2spiri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