恒常学习

  1. 首页/
  2. 恒常学习/
  3. 安住于死亡 临终与丧葬

安住于死亡 临终与丧葬

2025年9月12日

有关如来存在的真实样态之讨论,无论声闻乘或大乘都展示出佛陀与一般人迥乎不同的理解,而这与如来入灭后的样态为何之问题,紧密相关。

经典记载佛陀对入灭后的状态究竟是「有、无、亦有亦无、非有非无」的问题,都不予记别,反映出佛陀对自己涅盘后的理解,并不在「有」或「无」此一形上学存有问题框架内去作答。

律典有关「见佛之辨」的故事,也隐含佛认为自己并不仅止于肉眼所见的生命。就曾有两位比丘长途跋涉去见世尊,看到有虫的水,大比丘坚持要像佛一样慈悲,宁可舍命而不喝,后因渴而死,升天后到佛那里闻法。小比丘虽见到佛,被训斥:「我身金色,是因过去善业。我的法身最重要,而图为佛陀对饮用虫水而杀生的小比丘之教诲。

佛陀曾离开人间到天上弘法,回来后被思念他的人天迎接。须菩提遥见后心想:「天神还是要离开佛而回到天上,人们将来也会死去,佛陀也会入涅盘。佛处处教我们『诸行无常』。」于是证预流果。那时有位比丘尼以神通变成轮王,率先迎接佛陀却被佛陀呵责不如法。这在《阿含经》则说,须菩提思惟三世诸佛都是无常,观无常才是真正礼佛。

大乘《大般涅盘经》聚焦探讨何谓涅盘,并指出这涅盘代表的价值,就是生存的永恒依止。

此经描述当佛陀要入灭时,众生哀嚎:「苦哉!世间空虚!」大家争着来向佛陀做最后的供养,都被拒绝;唯有代表死亡的魔王献上的咒语被佛陀接受,意味着「唯有死亡方能免除对死亡的恐惧」,死亡本身才是对佛陀的真供养。

佛陀还接受了一位工匠之子纯陀的供养,开导他供养的是常住不灭的金刚法身,而非以食物滋养的肉身;要他接受佛陀色身本质无常的事实,更道出其寿命或长或短都是一种为了救度众生的方便示现,由此点破众生对寿命与死亡所假想出的极限概念,并不存在。洞见死生虚幻的佛陀,即以死亡作为重要教学场域,另指出一永恒的价值归宿。


佛陀表示自己安住「三法」之中:解脱、法身、般若,三法圆融才是涅盘。佛陀以此涅盘是值得追寻的永恒价值,故他不是虚无论者。这涅盘代表的价值,就彰显在死亡上:众生唯有了悟无常、安住于必死之中,方能泰然「解脱」;但众生恒常困顿于死亡,故需永恒的慈悲教化,教化即有赖「般若」;教化的常在,便是「法身」。

参考数据1:郭朝顺,《佛教文化哲学》,台北:里仁书局,2012。

参考数据2:〔北凉〕昙无谶译,《大般涅盘经》,《大正藏》第12册,经号374

参考数据3:〔唐〕义净译,《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》,《大正藏》第24册,经号1451。

 

作者:佛光大学佛教学系博士生 释知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