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恒常学习
「四圣谛」是心药良方?
香港的上班族每天清晨挤在地铁人潮中,每人手中握着的手机不停滑着尝试使人快乐的娱乐影片,耳机里的音乐却压不住心跳的焦躁。这份现代人共通的「苦」,正是佛陀在菩提树下觉悟的起点——「四圣谛」。两千五百年前,佛陀以「苦、集、灭、道」四帖心药,为众生开出解脱烦恼的终极处方,正所谓心药还需心药医,「四圣谛」正好是解开治愈数码时代的心灵焦渴。
苦谛,是佛陀对生命本质的诊断。他观察到生苦、老苦、 病苦、死苦、爱别离苦、怨憎会苦、求不得苦、五阴盛苦等八苦,如同现代人面对的压力、孤独与空虚。但佛陀说的「苦」不是否定快乐,而是指出所有依赖外物的快乐终会消逝,就像手机电量从100%掉到1%的焦虑。集谛则直指苦的根源——贪爱与执着。就像上班族熬夜加班追求升职,以为能换来幸福,却陷入「赚更多,就买更多,想要更多」的无尽循环,这正是佛陀所说的十二因缘中的「渴爱(Taṇhā)」锁链。
佛陀的智慧不在强调苦难,而在提供解药。所以灭谛揭示解脱的可能:当我们停止追逐短暂的满足,就像关掉手机通知,内心的宁静自然浮现。这不是虚无的放弃,而是《转法轮经》所说「远离渴爱,寂灭清凉」的觉醒状态。而要达到此境,需实践道谛的「八正道」(即正见、正思惟、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、正精进、正念和正定)。从正见(看清真相)、正思惟(善念抉择)、到正定(专注觉知),如同将混乱的手机桌面整理成简洁的接口,让心灵高效运转。
四圣谛的深意,藏于日常生活的微小觉察。原以为「修行」要打坐念经,后来发现「正命」(正当职业)就是茶餐厅伙计用心冲好每杯奶茶,又如同中学生在考试压力中练习「正念」,将呼吸当作锚点稳住慌乱的心。这些实践呼应《相应部》的比喻:四圣谛如医生的诊疗步骤——确认病症(苦)、找出病因(集)、告知可治愈(灭)、开立药方(道)。
佛陀的处方签从不过时。当你在社交媒体焦虑比较自我时,想起「苦谛」而放下手机;当购物欲涌现时,以「集谛」觉察背后的寂寞;当烦躁时用「正念」呼吸取代暴饮暴食——这便是四圣谛的现代修行。就像维港的渡轮每日往返,四圣谛不是单程的解脱,而是持续的觉察循环:认清苦、断除集、体验灭、实践道。当你在地铁里对让座者微笑,或在职场冲突中选择善意回应,便已在转动这部古老的觉性之轮。
参考文章
1. 《转法轮经》(巴利圣典协会版)
2. 《相应部·谛相应》(SN 56.11)
3. 印顺导师《成佛之道》第四章「谛的次第」
4. 一行禅师《佛陀之心——佛法中的正念修行》
作者:宁珑
香港中文大学佛学研究硕士毕业生。
缘份,就像种子要遇见阳光和水才能成长。每一种偶遇或许都不是巧合。既然我们有缘相聚、相识、相处或求学,就不必执着这是因,还是果,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,真诚对己对人,必是有智慧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