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恒常學習
「四聖諦」是心藥良方?
香港的上班族每天清晨擠在地鐵人潮中,每人手中握著的手機不停滑著嘗試使人快樂的娛樂影片,耳機裡的音樂卻壓不住心跳的焦躁。這份現代人共通的「苦」,正是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的起點——「四聖諦」。兩千五百年前,佛陀以「苦、集、滅、道」四帖心藥,為眾生開出解脫煩惱的終極處方,正所謂心藥還需心藥醫,「四聖諦」正好是解開治癒數碼時代的心靈焦渴。
苦諦,是佛陀對生命本質的診斷。他觀察到生苦、老苦、 病苦、死苦、愛別離苦、怨憎會苦、求不得苦、五陰盛苦等八苦,如同現代人面對的壓力、孤獨與空虛。但佛陀說的「苦」不是否定快樂,而是指出所有依賴外物的快樂終會消逝,就像手機電量從100%掉到1%的焦慮。集諦則直指苦的根源——貪愛與執著。就像上班族熬夜加班追求升職,以為能換來幸福,卻陷入「賺更多,就買更多,想要更多」的無盡循環,這正是佛陀所說的十二因緣中的「渴愛(Taṇhā)」鎖鏈。
佛陀的智慧不在強調苦難,而在提供解藥。所以滅諦揭示解脫的可能:當我們停止追逐短暫的滿足,就像關掉手機通知,內心的寧靜自然浮現。這不是虛無的放棄,而是《轉法輪經》所說「遠離渴愛,寂滅清涼」的覺醒狀態。
而要達到此境,需實踐道諦的「八正道」(即正見、正思惟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精進、正念和正定)。從正見(看清真相)、正思惟(善念抉擇)、到正定(專注覺知),如同將混亂的手機桌面整理成簡潔的介面,讓心靈高效運轉。 四聖諦的深意,藏於日常生活的微小覺察。原以為「修行」要打坐唸經,後來發現「正命」(正當職業)就是茶餐廳伙計用心沖好每杯奶茶,又如同中學生在考試壓力中練習「正念」,將呼吸當作錨點穩住慌亂的心。這些實踐呼應《相應部》的比喻:四聖諦如醫生的診療步驟——確認病症(苦)、找出病因(集)、告知可治癒(滅)、開立藥方(道)。
佛陀的處方籤從不過時。當你在社交媒體焦慮比較自我時,想起「苦諦」而放下手機;當購物慾湧現時,以「集諦」覺察背後的寂寞;當煩躁時用「正念」呼吸取代暴飲暴食——這便是四聖諦的現代修行。就像維港的渡輪每日往返,四聖諦不是單程的解脫,而是持續的覺察循環:認清苦、斷除集、體驗滅、實踐道。當你在地鐵裡對讓座者微笑,或在職場衝突中選擇善意回應,便已在轉動這部古老的覺性之輪。
參考文章
1. 《轉法輪經》(巴利聖典協會版)
2. 《相應部·諦相應》(SN 56.11)
3. 印順導師《成佛之道》第四章「諦的次第」
4. 一行禪師《佛陀之心——佛法中的正念修行》
作者:甯瓏
香港中文大學佛學研究碩士畢業生。
緣份,就像種子要遇見陽光和水才能成長。每一種偶遇或許都不是巧合。既然我們有緣相聚、相識、相處或求學,就不必執著這是因,還是果,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,真誠對己對人,必是有智慧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