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恒常学习
何解梵呗是一种心灵环保 让人心转染为净呢?
黄昏时分,寺院里的钟磬相和,僧众随木鱼与引磬的节律唱诵经偈,这便是梵呗。所谓梵呗,是佛教的唱诵之声,用清净平稳的旋律持诵佛号、经文、偈颂与陀罗尼,常见于早晚课、法会与斋仪。它不是舞台表演,而是法事中的修行之道,以声摄心,令散乱归于安定。古德称「梵」为清净与梵音之义,「呗」即赞颂之歌,合而为能净心的法音。
为什么说梵呗是一种心灵环保?环保是减少污染、恢复清澈;梵呗则是减少心的污染,让本具清明显现。唱诵时,身体端正,呼吸放长,语、身、意三者同向,让烦躁与妄念像浑水静置,自会澄清。《法句经》言:「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。」自净其意,不只是观念转念,而是透过可操作的工夫让心逐步清净,梵呗正提供了这样的载体。
它如何转染为净?第一是听觉的回向内观。《楞严经》观音法门揭示:「反闻闻自性,性成无上道。」人容易被外境的声音牵引,梵呗把声源稳定在佛号与偈颂上,让我们顺着声波回听自心,注意力从外散转为内定。第二是呼吸与节律的调服。整齐的节拍令气息均匀,心率平稳,心便不易躁动。第三是语义的导向。所唱的是觉悟、慈悲、愿力之词,文字像路标,带动情绪与价值取向向善。《佛说阿弥陀经》说:「若有善男子善女人,闻说阿弥陀佛,执持名号,若一日、若二日、若三日、若四日、若五日、若六日、若七日,一心不乱。」名号是最简约而有力的内容,反复持诵,使心专一。
心耳「听」出内在声线
不少初学者怕自己声音不好,其实梵呗重在调心,不在炫技。可以从最简单的佛号或短偈开始,声量以自己能听见又不费力便可,让一句一息自然相随。在不便出声的环境,亦可默念,以心耳「听」出内在的声线。当环境嘈杂时,不用对抗噪音,只需把注意力重新放回那条稳定的旋律,久之便能在动中见静。《维摩诘所说经》说:「若菩萨欲得净土,当净其心。随其心净,则佛土净。」环境未必即刻改变,但心净之处,自有清凉。
从这个角度看,梵呗确是心灵的环保,它减少情绪与语言的「废气」,回收散乱的注意力,让心的「可再生能源」定与慧一一被启动。当我们以梵呗摄心,染着因习渐轻,清净与慈悲自然生起。等到声息止时,那份安然仍在,像雨过天青,水本来就清,只是尘垢暂时被拂去而已。
参考文章
1. 《佛说阿弥陀经》(鸠摩罗什译),CBETA
2. 《大佛顶首楞严经》卷六(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),CBETA
3. 《维摩诘所说经·佛国品》(鸠摩罗什译),CBETA
4. 《法句经》偈183,CBETA
作者:宁珑
香港中文大学佛学研究硕士毕业生。
缘份,就像种子要遇见阳光和水才能成长。每一种偶遇或许都不是巧合。既然我们有缘相聚、相识、相处或求学,就不必执着这是因,还是果,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,真诚对己对人,必是有智慧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