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恒常學習
何解梵唄是一種心靈環保 讓人心轉染為淨呢?
黃昏時分,寺院裡的鐘磬相和,僧眾隨木魚與引磬的節律唱誦經偈,這便是梵唄。所謂梵唄,是佛教的唱誦之聲,用清淨平穩的旋律持誦佛號、經文、偈頌與陀羅尼,常見於早晚課、法會與齋儀。它不是舞台表演,而是法事中的修行之道,以聲攝心,令散亂歸於安定。古德稱「梵」為清淨與梵音之義,「唄」即讚頌之歌,合而為能淨心的法音。
為什麼說梵唄是一種心靈環保?環保是減少污染、恢復清澈;梵唄則是減少心的污染,讓本具清明顯現。唱誦時,身體端正,呼吸放長,語、身、意三者同向,讓煩躁與妄念像渾水靜置,自會澄清。《法句經》言: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。」自淨其意,不只是觀念轉念,而是透過可操作的工夫讓心逐步清淨,梵唄正提供了這樣的載體。
它如何轉染為淨?第一是聽覺的回向內觀。《楞嚴經》觀音法門揭示:「反聞聞自性,性成無上道。」人容易被外境的聲音牽引,梵唄把聲源穩定在佛號與偈頌上,讓我們順著聲波回聽自心,注意力從外散轉為內定。第二是呼吸與節律的調服。整齊的節拍令氣息均勻,心率平穩,心便不易躁動。第三是語義的導向。所唱的是覺悟、慈悲、願力之詞,文字像路標,帶動情緒與價值取向向善。《佛說阿彌陀經》說:「若有善男子善女人,聞說阿彌陀佛,執持名號,若一日、若二日、若三日、若四日、若五日、若六日、若七日,一心不亂。」名號是最簡約而有力的內容,反覆持誦,使心專一。
心耳「聽」出內在的聲線
不少初學者怕自己聲音不好,其實梵唄重在調心,不在炫技。可以從最簡單的佛號或短偈開始,聲量以自己能聽見又不費力便可,讓一句一息自然相隨。在不便出聲的環境,亦可默念,以心耳「聽」出內在的聲線。當環境嘈雜時,不用對抗噪音,只需把注意力重新放回那條穩定的旋律,久之便能在動中見靜。《維摩詰所說經》說:「若菩薩欲得淨土,當淨其心。隨其心淨,則佛土淨。」環境未必即刻改變,但心淨之處,自有清涼。
從這個角度看,梵唄確是心靈的環保,它減少情緒與語言的「廢氣」,回收散亂的注意力,讓心的「可再生能源」定與慧一一被啟動。當我們以梵唄攝心,染著因習漸輕,清淨與慈悲自然生起。等到聲息止時,那份安然仍在,像雨過天青,水本來就清,只是塵垢暫時被拂去而已。
參考文章
1. 《佛說阿彌陀經》(鳩摩羅什譯),CBETA
2. 《大佛頂首楞嚴經》卷六(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),CBETA
3. 《維摩詰所說經·佛國品》(鳩摩羅什譯),CBETA
4. 《法句經》偈183,CBETA
作者:甯瓏
香港中文大學佛學研究碩士畢業生。
緣份,就像種子要遇見陽光和水才能成長。每一種偶遇或許都不是巧合。既然我們有緣相聚、相識、相處或求學,就不必執著這是因,還是果,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,真誠對己對人,必是有智慧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