恒常学习

  1. 首页/
  2. 恒常学习/
  3. 谩骂不同于批评 也别于当头棒喝

谩骂不同于批评 也别于当头棒喝

2025年2月18日

不知从何时开始,社会开始流行一种批评文化,什么都去批判;每天看新闻,都看到政治人物互相评击;在职场,不是上司批评下属表现欠佳,就是职员不满公司及上司;社区内,人人都像法官,凡事都要审理批判一番;甚至连参与奥运会运动员的球衣,都引起一连串的风波;虽说互相监察有助社会进步,改善不足,但如果凡事都只批评,而没有提出带有建设性的可行方案,那便会影响社会和谐,变成语言暴力,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。

中国近代著名作家鲁迅善骂,骂旧社会骂得大快人心;作家李敖以「骂」台湾政界名利双收。骂有时可以直捣黄龙,釜底抽薪,如诸葛亮骂死王朗,但这里的「骂」,指的是「尖锐地批判」,是一件有用的事,甚至称得上是「艺术」。反观现在人人力求表现自己,似乎能抓到别人的错处便是英雄,只懂批评,但没有提出解决方案,就变成只有破坏而没有建设了。其实,中国人一向提倡和谐共融、包容别人的美德,只是,不知从哪时开始,这美德变成懦弱的代号,这不免会令人感到难过。

谩骂不同于批评,也别于当头棒喝。谴骂的背后,有愤怒的成分,对双方是有所伤害,在这样的环境下,大家是难于客观分析事情,气上心头,事情只会越弄越糟,一定找不到「互利双赢」的方案。「愤怒」这情绪,其存在只是为了人类在紧急关头时,激发自我保护的能力。所以人在盛怒下,可以做出很多事情,但若处理不当,怒火可以烧毁人的一生,甚至影响整个社会,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要告诫众生,瞋念是「贪瞋痴」三毒之一,是烦恼的根源;所以佛告诉我们,无论做什么事情,作什么决定,都不要被愤恨心所蒙敝。记得亚里士多德的一段说话;「任何人都会生气,这没有什么难的。但要能适时适所、以适当的方式对适当的对象恰如其分地生气,可就难上加难。」这段说话是多么的发人深省,但如何能做到这境地,我相信只有学佛修行才能达到。

 

作者:陈家宝医生 

私人执业妇产科专科医生,于2011年取得香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(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)。在港大修读时,曾任香港大学学生会佛学会第一届主席。

 

资料来源::https://www.mind2spirit.com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