恒常學習

  1. 首頁/
  2. 恒常學習/
  3. 謾罵不同於批評 也別於當頭棒喝

謾罵不同於批評 也別於當頭棒喝

2025年2月18日

不知從何時開始,社會開始流行一種批評文化,甚麼都去批判;每天看新聞,都看到政治人物互相評擊;在職場,不是上司批評下屬表現欠佳,就是職員不滿公司及上司;社區內,人人都像法官,凡事都要審理批判一番;甚至連參與奧運會運動員的球衣,都引起一連串的風波;雖說互相監察有助社會進步,改善不足,但如果凡事都只批評,而沒有提出帶有建設性的可行方案,那便會影響社會和諧,變成語言暴力,破壞正常的社會秩序。

中國近代著名作家魯迅善罵,罵舊社會罵得大快人心;作家李敖以「罵」台灣政界名利雙收。罵有時可以直搗黃龍,釜底抽薪,如諸葛亮罵死王朗,但這裏的「罵」,指的是「尖銳地批判」,是一件有用的事,甚至稱得上是「藝術」。反觀現在人人力求表現自己,似乎能抓到別人的錯處便是英雄,只懂批評,但沒有提出解決方案,就變成只有破壞而沒有建設了。其實,中國人一向提倡和諧共融、包容別人的美德,只是,不知從哪時開始,這美德變成懦弱的代號,這不免會令人感到難過。

謾罵不同於批評,也別於當頭棒喝。譴罵的背後,有憤怒的成分,對雙方是有所傷害,在這樣的環境下,大家是難於客觀分析事情,氣上心頭,事情只會越弄越糟,一定找不到「互利雙贏」的方案。「憤怒」這情緒,其存在只是為了人類在緊急關頭時,激發自我保護的能力。所以人在盛怒下,可以做出很多事情,但若處理不當,怒火可以燒毀人的一生,甚至影響整個社會,這就是為甚麼佛陀要告誡眾生,瞋念是「貪瞋痴」三毒之一,是煩惱的根源;所以佛告訴我們,無論做甚麼事情,作甚麼決定,都不要被憤恨心所蒙敝。記得亞里士多德的一段說話;「任何人都會生氣,這沒有甚麼難的。但要能適時適所、以適當的方式對適當的對象恰如其分地生氣,可就難上加難。」這段說話是多麼的發人深省,但如何能做到這境地,我相信只有學佛修行才能達到。

 

作者:陳家寶醫生 

私人執業婦產科專科醫生,於2011年取得香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(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)。在港大修讀時,曾任香港大學學生會佛學會第一屆主席。


資料來源:https://www.mind2spirit.com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