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佛友日常
四季與飲食要清楚
很多人都會問「醫師,請問吃什麼比較好呢?」、「有什麼食物適合我吃呢?」、「有什麼湯水推薦呢?」。中國人對飲食養生非常注重,尤其廣東地區。湯 水、涼茶、花茶等養生方法層出不窮。而飲食養生的關鍵在於節氣,簡單講法就是跟天氣飲食。素食人士除了注重不同蔬果營養價值、食物配搭之外,如果配合節氣及天氣來飲食,對身體有莫大幫助。在講四季素食之前,首先要明白,節氣對我們身體有什麼影響,以及其重要性。
節氣即是二十四節氣,古人數千年沿用至今的歷法。二十四節氣裡包括了農作 (如小滿、芒種)、氣候變化(如雨水、霜降)、溫度變化(如大暑、小暑、大寒、小寒)、陰陽變化(如春分、秋分)、太陽與地球的關係(如夏至、冬至)等等。古人總結了地球一年的變化規律,為方便使用以及作為生活的提示,而創造二十四節氣曆法。地球在環繞太陽轉動的變化之下,不僅氣候、溫度、陰陽等都隨著改變,而且都對大自然植物、動物包括人類的身體都有影響。
人類的身體有很多高智慧的機制去感受環境氣候變化,再調整內部而適應。這些機制沒有仔細感覺,很難察覺二十四節氣對身體的變化。但我們一定清楚四季的變化及其特點。例如春天天氣潮濕,容易春困;夏天天氣炎熱,容易出汗;秋天天氣乾燥,容易口乾;冬天天氣寒冷,容易怕冷。在潮濕、炎熱、乾燥、寒冷的氣候,身體都會有所調節,以應付其變化。如果身體跟不上變化,就很容易生病。另外,如果天氣變化急劇或者出現「非其時而有其氣」,亦很容易發生流行性疾病。《內經》: 「四時不正之氣,皆謂之賊風邪氣。」所謂賊風邪氣,是指四季不應有之氣候,例如立冬後氣溫本應下降,但天氣突然轉熱,身體就難以適應,容易爆發流行性感冒。
人類與大自然共存不知道多少年月,互相之間產生了一種很微妙的關係。我們依賴大自然生存,而大自然在適當的時候,也會對我們作出適當的回應。古有「不時不食」的觀念,即不同節氣、季節,大自然長出不同當造食物,而這些當造食物對於身體在當時的季節有調節的效果。例如,冬天吃蘿蔔、夏天吃西瓜及荔枝、秋天吃梨等。另外,「不時不食」亦包含了地區性的問題,在不同地區有其獨特的植物或者動物,某些功效更對生活在當地的人有很大養生幫助。東南亞盛產芒果,以泰國為例,一年四季天氣都炎熱,較為乾燥,全年平均溫度攝氏27度左右。炎熱加上乾燥天氣,經常汗流浹背,水分流失很大,這時進食水分豐富的芒果就可以補充水分。但在香港天氣潮濕的地區,身體水分已較多,再進食芒果就會令濕氣加重,容易腹瀉。地區性的蔬果,在當地是養生,在其他地區未必如此。因此,飲食養生需要配合四季以及地區特性,缺一不可。
由於四季的特性都不同,身體需要自我調節,來適應四季及天氣變化。例如,天氣寒冷時,身體收縮血管,減少散熱,增加產熱功能。另一方面,身體亦能借助四季的特性,調節臟腑功能及治療某些疾病。例如秋天及冬天特性收藏,這時補肝腎效果比春夏季節尤佳。因此,配合四季來飲食的重要性在於,能幫助預防疾病,以及調節身體機能。
天氣變化對人體影響很大,因此必定有其相應飲食養生。二十四節氣十五日一變,有時難以跟隨,但至少把二十四節氣簡化為四季,理解四季變化以及飲食之間的關係。之後再分開論說四季素食。
作者:蕭鋕榮註冊中醫師
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碩士(內科)
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學士及生物醫學榮譽理學士
養生不是追求長生不老,而是追求和諧協調,只有與天地同步,才是真正的健康。中醫「陰陽五行」、「天人合一」的思想,是能在生活上運用與實踐的偉大寶藏,是幫助患者追求真正的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