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佛友日常
避五辛、暖脾胃、解油膩的智慧飲食法
素食是慈悲的生活方式,但需注重營養均衡。素食朋友常面臨兩大挑戰:一是多數蔬果性味偏涼,過量食用易導致手腳冰冷、消化不良、腹痛泄瀉;二是過度加工的素食品往往高油高鹽,長期食用會造成身體負擔,惡化三高問題。朱醫師提供以下建議,幫助您吃得健康又符合戒律!
第一:調理寒涼體質(完全避開五辛)
選擇適量溫補食材
如果有以上所提及過偏涼的體質問題,主食推薦以糙米為主要穀物,以燕麥為輔助,營養纖維豐富又平和,升糖指數較白米低 ;根莖類可選擇南瓜、紅薯、山藥等暖胃食材;蔬菜以高麗菜、紅莧菜、各類菌菇為佳;水果宜選桂圓、紅棗等溫性品種,減少西瓜等寒性水果。其他暖身食材包括黑芝麻、核桃、生薑等。
運用天然辛香料
生薑、陳皮是核心調味品,可煮湯、泡茶或入菜;花椒、胡椒可適量使用增添風味。另外,肉桂適合製作甜湯或燉湯。推介大家多運用新鮮香草如紫蘇、迷迭香、百里香等,可提升菜餚風味,暖身又促進脾胃運化,而且香氣和悅心情、疏肝解鬱,有助安眠。但必須注意,香氣過量容易傷氣耗血,氣虛血弱容易頭暈或血壓過低者及孕婦忌服。
注意烹飪方法
建議多採用蒸煮燉等溫熱烹調方式。避免生食及生冷食物,例如雪凍的水果。
第二:解決油膩問題
食材選擇原則
優先選用天然食材如豆腐、新鮮菇類,盡量減少加工素食品的攝入。
健康烹調技巧
清蒸、水煮、水炒保留食材原味,涼拌時控制用油量,完全避免油炸食品。
自制調味方案
利用菇類、海帶熬制高湯,自家製作低油醬料,如薑蓉醬油等。
助消化搭配
進食主食時,習慣先行進食少油或無油蔬菜,餐後飲用普洱茶幫助消化,烹飪時加入陳皮、山楂,香料等理氣食材,有助消食導滯,清熱祛濕,保持腸胃輕快。
選擇溫性食材、採用健康烹調方式,既能避免寒涼傷身,又可減少油膩負擔。清淨飲食不僅符合佛門戒律,更能滋養身心,助益修行。願您以智慧擇食,獲得健康與安樂!
作者: 朱柏軒中醫師
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碩士(內科)
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學士及生物醫學榮譽理學士(甲級榮譽)
相信以傳統中醫學為主、西醫為輔的思想,方能幫助患者身心靈整全療癒,回歸到內外統一的和諧。
Instagram:hinecsay
Facebook:朱柏軒中醫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