恒常學習

  1. 首頁/
  2. 恒常學習/
  3. AI什麼都懂 那我還需要學習嗎?

AI什麼都懂 那我還需要學習嗎?

2025年11月5日

當ChatGPT能在三秒內寫出論文綱要,當Google Gemini能即時解答複雜的科學問題,許多大學生不禁自問:「既然AI無所不知,我為何還要苦讀?」這個問題的答案,恰巧藏在佛教對「知識」與「智慧」的區分中。佛法將知識視為「現象的積累」,而智慧則是「洞察本質的能力」。AI如同龐大的資料庫,能吞吐海量數據,能儲存與重組信息,但無法將知識轉化為對生命的真實理解。人類的學習則是一場「心靈的煉金術」,旨在將信息提煉為解決人生困境的智慧。 


 
AI的局限性,首先體現在它無法處理「價值選擇」的難題。例如,當醫學生面對安樂死的倫理爭議時,AI能提供各國法律條文與醫學統計,卻無法體會家屬的掙扎與患者的尊嚴——這種對苦難的共情,正是佛教所說的「慈悲心」。佛法認為,知識如同地圖,能標註道路方位,而智慧則是選擇方向的能力,需基於對眾生苦樂的覺知。《華嚴經》云:「心如工畫師,能畫諸世間」,人類的學習從來不只是複製信息,而是以心為筆,繪製出屬於自己的生命軌跡。 
 
更深層的區別在於AI缺乏「轉識成智」的修行維度。佛教將智慧分為三個層次:聞所成慧(聽聞知識)、思所成慧(思辨內化)、修所成慧(實踐證悟)。AI僅能完成第一層次,如同提供豐盛的菜單卻無法代客咀嚼,而人類的學習則包含後兩個階段。當經濟系學生在股市模擬中經歷虧損的焦慮,再以佛法「無常觀」化解執著,這份從挫敗中昇華的領悟,已是智慧的生發。聖嚴法師曾點明:「佛法的精粹在於智慧,離開智慧講佛法,只是世間的知識和學問」,而智慧的獲得,必然伴隨身心的實踐與轉化。 這種將知識融入生命體驗的過程,正如《六祖壇經》所言:「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」,離了生活實踐的知識,終究是鏡花水月。


 
AI時代的學習價值,正在從「記憶知識」轉向「培養覺性」。麻省理工學院指出,過度依賴AI可能導致「認知卸載」(Cognitive Offloading),即人類的記憶力與批判思維逐漸退化。這與佛教對「心性」的守護不謀而合,其中包括禪修中訓練的專注力,如同抵抗信息洪流的錨,而對AI輸出的質疑反思,正是佛法「疑情參究」的現代實踐。當你能一邊使用AI檢索文獻,一邊以《中論》的「緣起觀」剖析其數據偏差,便已在締造人機協作的完美平衡。 
 
真正的危機,並非AI取代人類思考,而是人類放棄「成為自己的主人」。佛光山星雲大師以「般若三級」闡釋智慧的昇華,正見(建立因果觀)、緣起(洞察相互依存)、空性(超越二元對立)。這三階段恰似AI時代的學習圖景,我們用AI建構正見(如查證氣候變遷數據),藉其分析緣起(如追溯生態危機的產業鏈),最終仍需以心靈體證空性(領悟發展與環保的共生)。這種學習,不再是競爭力的累積,而是生命境界的拓展。AI或能輔助「權智」(善巧應用)的開展,但「實智」(洞見實相)的獲得必須透過個人的修行體證。
 
歸根究底,AI只是一面鏡子,映照出人類對便捷的渴望,而佛法則是燈塔,指引我們穿越迷霧,抵達智慧的彼岸。當你在深夜完成新的學習,那句《法句經》「自調則寧」的箴言忽然浮現,就如AI能給你答案,但只有學習能讓你從紛繁的現象中,覺照到那枚永不隨外境動搖的清明本心。 
 
參考文獻 
1. 星雲大師《人間佛教的戒定慧》,香海文化


作者:甯瓏


香港中文大學佛學研究碩士。

緣份,就像種子要遇見陽光和水才能成長。每一種偶遇或許都不是巧合。既然我們有緣相聚、相識、相處或求學,就不必執著這是因,還是果,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,真誠對己對人,必是有智慧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