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恒常學習
佛教與環保
佛教是一個非常重視環保的宗教。自古以來,寺院建築多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,僧侶們植樹造林,不僅美化環境,也有助於水土保持。佛教的核心價值如「同體共生」、「慈悲護生」、「勤儉惜福」等,體現在日常生活中,正是環保行為的具體展現。
星雲大師指出,全球環境問題如氣候變遷、污染與生態破壞,其根源在於人類的自私與貪欲。佛教認為,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,身體是我們的「小宇宙」,兩者都需要環保。如果地球生病了,我們的生活也將受到巨大影響;同樣地,若不注重身心的保健,我們也會陷入痛苦。因此,環保不僅是保護自然,還包括思想、語言、行為等層面的「心靈環保」。
佛教經典如《菩薩睒子經》提到,睒子菩薩「履地常恐地痛」,每走一步都不敢用力,生怕踩痛了大地,這種愛護大地的精神體現了佛教對地球的深切關懷。佛教認為,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由地、水、火、風「四大元素」組成,這些元素不僅維持著地球的生態平衡,也維繫著我們的生命。
佛教認為在面對現代環境危機時,最重要的是每個人要從心靈開始改變。這意味著要開發自己的「慚愧心」、「感恩心」、「歡喜心」與「感動心」,並節制貪欲,做到節約資源與減少浪費。星雲大師提倡「開源節流」,不僅是物質上的節約,更是心靈上的淨化,藉由修行佛法,開發慈悲與智慧,從而減少對外在世界的過度索取。
此外,地球上的一切資源並不是無限的,過度消耗必將帶來惡果。佛教強調「一切生命互相關聯」,我們應該愛護動植物,尊重每一個生命的存在價值。環保不僅是保護自然,還包括戒殺護生,避免因貪圖口腹之欲而濫捕濫殺,造成生態失衡與物種滅絕。
總結來說,佛教的環保觀念不是僅停留在物質層面,而是從心靈出發,強調思想、語言、行為的全面淨化。唯有這樣,我們才能真正做到愛護地球,維護生態平衡,讓我們的生活環境更加美好。
作者:甯瓏
香港中文大學佛學研究碩士畢業生。
緣份,就像種子要遇見陽光和水才能成長。每一種偶遇或許都不是巧合。既然我們有緣相聚、相識、相處或求學,就不必執著這是因,還是果,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,真誠對己對人,必是有智慧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