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恒常學習
夫妻、親子之間如何彼此相待
在家居士是佛教的基礎,在釋迦牟尼佛的時候,就非常重視家庭生活,重視夫妻之間、親子之間,如何彼此相待。甚至還有經典講到結婚之後,懷孕、生子的事。例如《善生經》、《玉耶女經》,均對夫妻親子有明確的倫常原則。《長阿含十六經》明文說:為子求善婚娶是父母的義務。《中阿含一三五經》亦明言:「夫當以五事愛敬供給妻子。」「妻子當以十三事善敬順夫。」並說:若人慈湣妻子者,必有增益,則無損耗。由此可知,佛教並不是與世隔絕的,應從佛教徒的立場、從將來要踏入人生另一境界的立場來認識婚姻和家庭。
以宗教信仰來促進家庭生活的幸福美滿
宗教信仰是非常重要的。都能虔誠供奉一尊觀音菩薩,從此這不僅是你的家,也是你們共同修行的道場。供奉觀音菩薩有二種意義,一是學習、模仿觀音菩薩的慈悲精神。如果能像觀音菩薩那樣慈悲,夫妻還會吵架嗎?還會打小孩嗎?還會棄父母于不顧嗎?還會對朋友不忠誠嗎?不會的!第二種意義是,菩薩的確是有感應,當在有困難、有麻煩時,要以佛菩薩為模範,同時祈求佛菩薩給予力量和信心,讓你們在平順中共渡一生。夫妻雙方同床異夢、意見不合是正常的,要在觀音菩薩的保佑下,互相調和,彼此包容。
以家庭的淨化 提升人品 淨化人間
淨化人間要從淨化家庭開始,也就是要從建立佛化家庭開始。以佛菩薩的慈悲及智慧,為我們學習的重點。提升自己,淨化家庭,進而影響周遭的親人、朋友,再擴及社會,達成淨化人間、建設人間淨土的目標。
如何建立佛化家庭?
建立婚姻的共識。建立佛法家庭,是希望從兩個人結婚時開始,就是一個佛教家庭。如何建立佛教的家庭呢?首先須要建立婚姻的共識,那便是彼此關懷、彼此尊敬、彼此體諒、彼此禮讓、互相學習、共同成長。這才像是互為同修的菩薩,互為善友、互相提攜的佛化婚姻。如果遇到你的另一半陷於情緒的低潮,現出消極、無奈、孤單寂寞、驚恐失望的時候,你應該鼓勵他(她),這就是互相關懷。
釋尊教導我們,眾生皆有佛性,一切眾生皆有成佛的可能,皆是未來的佛。所以要尊敬對方,即使對方不尊敬你,甚至虐待你,也要認為這是助你成長的逆增上緣。這不是教你逆來順受,而是在無法避免的情況已經發生的時候,就要學習接受事實,並且由衷地感謝一切助你成長的各種因緣。如果對方一時無法改變,一定要調整自己,時時以尊敬、尊重的態度,來與對方相處,視其為未來佛、現在的菩薩。互敬、互重,此種方式,對家庭生活的和諧是非常重要的。很多家庭問題的發生,是來自夫婦雙方不能相互禮讓。
懷胎之教育。結婚後,有不要孩子的權利,如果僅為自私,便是不負責任的想法,也是拒絕成長的觀念;如果不自量力拚命生孩子,也是自害害人的事。有了孩子,才會深刻地體會到父母生養兒女是多麼的不容易!從懷孕到生產,從生產到小孩上學、結婚、成家,成家之後,還要幫他立業,牽腸掛肚,萬般呵護。沒有孩子,不會知道為人父母的責任,也很難知道為人父母的辛苦。但現代的社會,不論中國人也好、西方人也好,結婚之後,非但忽略了雙親的奉養,還因忙著事業,而把小孩交給父母去「含飴弄孫」當褓母,這是顛倒了。
佛教非常重視胎教,《大藏經》中有關胎教的,至少有三部:一、《菩薩處胎經》,二、《大寶積經.佛說入胎藏會》,三、《大寶積經.佛為阿難說處胎會》。孕婦懷胎的時候,要作如此想:這是菩薩來入胎,懷的是一尊小菩薩。千萬不要認為:「生孩子嘛!把小鬼生出來就好了」,如果你認為那是小鬼,他真的會變成小鬼;如果你視他為菩薩,他會是個菩薩。心的念頭是非常重要的。懷孕時,心中常念觀音菩薩,多看觀音菩薩像,經常觀想菩薩慈祥的面容,對胎兒很有用;我們要經常保持心平氣和,想要生氣的時候,就趕快念觀音菩薩。懷胎時,不可以暴飲暴食、生活不正常。我們的一言一行、一舉一動,表情及心理現象,都會對胎兒產生直接的影響。丈夫們可能認為胎教僅是母親妊娠中的事,跟做父親的沒有關係,其實你的身心狀態會影響到你的太太,也就會影響到腹中的胎兒。所以良好的胎教是夫妻雙方共同的責任。
圖片及資料來源:廣州光孝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