恒常學習

  1. 首頁/
  2. 恒常學習/
  3.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有何區別?

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有何區別?

2025年8月29日

「小乘」(Hīnayāna)原是大乘文獻中的對稱語,含有貶義,現代多用「聲聞乘」「原始佛教」「部派佛教」或就學派名稱稱呼較為妥當。「大乘」(Mahāyāna)則指以菩薩道為核心、流行於東亞與藏地的佛法傳統。兩者同源於佛陀教說,目標皆是滅苦解脫,只是修行理想與方法各有側重。


 
在目標上,大乘以成佛為終極追求,強調「自利利他」的菩薩願行。相對地,部派傳統多以證得阿羅漢果、出離生死為圓滿。兩者並非彼此否定,而是路線不同。大乘主張把個人解脫放在救度眾生的廣願中完成,聲聞乘則強調直入解脫,先斷煩惱,證涅槃。
 
在教義上,大乘擴展了空與慈悲的維度,奠定人人可成佛的信念。部派佛教則以四聖諦、十二因緣和無我為核心,理路簡潔嚴整,強調戒定慧三學的次第修持。
 
在修行方法上,大乘重視發願與迴向,持名念佛、誦經、禪觀、佈施與持戒並進,講究「以願導行」。部派傳統則突出四念處、四禪八定等觀修技術,以次第地觀身受心法無常苦無我,建立穩固的解脫之見。
 
兩者差別於側重點不同,大乘把慈悲與智慧緊密綁在一起,要求「以般若導慈悲」,聲聞乘則以智慧先行,斷惑證真,再行饒益。若以運動比喻,前者像長程耐力賽,講求願景與隊形,後者如專項技術課,鍛鍊精準與穩定。
 
參考文獻
1.      釋印順《成佛之道》,正聞出版社



作者:甯瓏

 
香港中文大學佛學研究碩士。


緣份,就像種子要遇見陽光和水才能成長。每一種偶遇或許都不是巧合。既然我們有緣相聚、相識、相處或求學,就不必執著這是因,還是果,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,真誠對己對人,必是有智慧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