恒常學習

  1. 首頁/
  2. 恒常學習/
  3. 許願、還願和發願

許願、還願和發願

2025年10月20日

任何去過寺廟的人對許願、還願這件事都不陌生,甚至這已經成為宗教活動的標誌性目的。大凡遇到人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時,都會去佛菩薩面前許下願望,如果事後「靈驗」,便虔誠的按照之前許願時的「約定」還願。

大概運作流程是:「許願」——希望某某事情有一個某某滿意的結果,請佛菩薩保佑。如果真的辦成了,一定如何如何的做,還願以表謝意。

「還願」——當事件得到一個滿意的結果後,便按照事前的約定還願。

這個過程和經濟社會裡簽訂合同沒什麼區別,基本原理都是按合同約定辦事,然後得報酬(當然,有時也會先預付些香火錢)。說白了也就是個相互利用的關係。這樣的「許願」和「還願」無論看似多麼的虔誠,無疑是對佛教的褻瀆,對佛菩薩的褻瀆。所求「靈驗」者,無非也只是因緣巧合,實在與佛菩薩加持無關。

那麼,佛教講的許願、還願是什麼呢?

佛教經典裡你是找不到「許願」「還願」這兩個詞的,但是會經常見到「發願」這個詞。

「發願」和「許願」有什麼區別?

「發願」簡單的理解就是——我希望通過我的某些行為達到某種結果,請求佛或菩薩們護助,協助我圓滿這個願望。前題是這個行為和所希望的結果是符合道理的。

「發願」和「許願」的區別在於,「發願」以行為為因;「許願」以結果為因。舉個事例來比喻就比較清楚了。

比如求財。「許願」的人會說:求您神力給我帶來財富,事成之後我會如何如何修廟、造像等等來報答您。

「發願」的人會說:由於我往昔的貪婪、吝嗇、偷盜等等非法的原因,造成現在財富不圓滿的現狀,我發願懺悔往昔的種種過錯,發願廣行佈施,遠離貪吝,終不捨棄這個願望。如果我的願望是真實不虛的,那麼請您幫助、加持我使得財富圓滿。

「發願」的真實不虛很重要,一定是思考過的,信念堅定的願望,而不是委曲求全的糊弄。這裡又牽扯到一個常常掛在嘴上的詞——心誠。
  
心誠的定義在佛經中是有

「爾時,堅淨信菩薩摩訶薩問地藏菩薩摩訶薩言:「所說至心者,差別有幾種?何等至心,能獲善相?」

(那時,堅淨信菩薩問地藏菩薩:所說心誠至心,有幾種情況?那種心誠至心能獲得最佳結果?)

「地藏菩薩摩訶薩言:「善男子!我所說至心者,略有二種。何等為二?一者,初始學習求願至心;二者,攝意專精,成就勇猛,相應至心。得此第二至心者,能獲善相。此第二至心,複有下中上三種差別,何等為三?一者,一心,所謂系想不亂,心住了了。二者,勇猛心,所謂專求不懈,不顧身命。三者,深心,所謂與法相應,究竟不退。」

(地藏菩薩回答說:善男子,我所說的心誠至心,略有兩種。哪兩種呢?一,當開始學習時,希望得到一個結果的心誠至心;二,攝意專精,成就勇猛,明白道理,認識道理後的心誠至心。得到這第二種心誠至心的人,能獲得最佳結果。這第二種心誠至心,還有上、中、下三種差別,哪三種呢?第一,一心。系想不亂,心住了了;第二,勇猛心。專求不懈,不顧身命。第三,深心。與所學的佛法道理相應,究竟不退。——引自《占察善惡業報經》
  
「發願」裡的行為因素本身就包含了「還願」的意義,依照願望去作就是在「還願」,不需要另外的「還願」。學會「發願」是至關重要的。即便有些事情目前無力做到,只要始終堅定一個願望,像保護種子一樣守護她,依照這個願望合理合法的行為,始終會有開花結果,所願圓滿的一天。
  
祝願每一位發願者發願時都能做到「真實不虛」,事半功倍,所願圓滿。
 
資料來源:峨眉山佛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