恒常學習

  1. 首頁/
  2. 恒常學習/
  3. 學處 我今灌沐諸如來 淨智莊嚴功德聚——浴佛的意義與功德

學處 我今灌沐諸如來 淨智莊嚴功德聚——浴佛的意義與功德

2025年4月30日

我今灌沐諸如來,淨智莊嚴功德聚。
五濁眾生令離垢,同證如來淨法身。《浴佛偈》
 

浴佛的由來
 
史書記載釋迦牟尼佛生於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歲(西元前1027年)四月初八,喬達摩·悉達多太子誕生在古印度迦毗羅衛國。太子剛一誕生即能行走,于四方各行七步,每走一步,腳下就會湧出美妙的蓮花。當走到第七步時,一手指天,一手指地,作大獅子吼云:「天上天下,唯我獨尊,三界皆苦,我當安之!」於是大地為之震動,九龍吐水為之沐浴。
 
後來,太子通過精進修行悟道成佛,即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。佛陀的誕生為世間帶來清涼的佛法,更為迷失的眾生找到一條解脫之道,因此在佛誕日,各國各民族的佛弟子通常都以浴佛等方式紀念佛初誕生時的情景,以此慶祝佛誕、感念佛恩。
 
在中國,浴佛節的傳統始于東漢,盛于唐宋,傳延至今。每年農曆四月初八的佛誕節,是我國佛弟子紀念教主釋迦牟尼佛誕辰的一個重要節日,又稱灌佛會、龍華會、華嚴會等。
 
浴佛的儀軌

一、恭迎佛像。法會開始前,先在大殿內擺設香湯盆,放兩把小勺。太子像則供奉在另一個地方。敲鐘打板之後,僧眾搭衣持具,齊集大殿,按平時上殿時的次序站好。聞磬聲向上頂禮三拜。
 
二、然後僧值、悅眾二人,以引磬引路,執事六人隨後。二僧托香花盤行於主法者前,侍者隨侍于主法者身後,口誦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」,前往供佛像處迎請。
 
三、到達之後,按序分班站立,大眾同唱「稽首皈依大覺尊,無上能仁,觀見眾生受苦辛,下兜率天宮,皇宮降跡,雪嶺修因,鵲巢頂,三層壘,六年苦行,若人皈依大覺尊,不墮沉淪,若人皈依大覺尊,不墮沉淪」贊,主法者拈香,侍者為其展具,頂禮三拜後,請出太子像,大眾口唱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」回到大殿。
 
四、安座沐浴。大殿內鐘鼓齊鳴,迎像隊伍到達後,主法者將太子像安放在香湯盆內,鐘鼓、佛號停止。
 
五、維那舉腔唱「爐香贊」,主法者拈香禮佛。
 
六、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(三稱),心經一遍、摩訶般若波羅密多(三稱)。
 
七、維那舉腔唱「菩薩下雲中,降生淨梵王宮,摩耶右脅娩金童,天樂奏長空,目顧四方周七步,指天指地尊雄,九龍吐水沐慈容,萬法得正宗,九龍吐水沐慈容,萬法得正宗」,並念誦「唵底沙底沙僧伽娑婆呵」,主法者於佛號聲中開始浴佛。用小勺舀香湯三勺灌沐太子像。主法浴佛後,大眾分兩班依次照例進行。
 
八、用毛巾揩幹佛像身上的水跡。
 
九、回向皈依。浴佛完畢,大眾仍舊歸位,念誦回向文及三皈依,然後禮佛而退。浴佛儀式圓滿結束。
 
浴佛的意義


浴佛的用意,是以戒定為香,忍辱為水,精進為力,智慧為鏡,慈悲為藥,以佛的慈悲和智慧來沐浴自己,洗滌我們心靈的煩惱和垢穢,去妄離執,斷惡修善,清淨身、口、意三業,將種種煩惱化為歡喜、自在、清涼。
 
因此,浴佛並不僅僅是一種儀式,更是一種反觀自省:當我們手持淨水向悉達多太子像沐浴時,內心應當誠懇祝禱,唱頌「我今灌浴諸如來,淨智莊嚴功德聚,五濁眾生令離垢,願證如來淨法身」,願袪除貪欲、瞋恨、愚癡的污垢,讓自性身行、語言、心意都能保持潔淨,希望社會清淨安寧,沒有暴力、詐欺、邪惡等事件,環境能夠優美清淨。並且借著浴佛的功德,淨化自己的煩惱塵垢,美化社會國土,轉五濁惡世為清淨的淨土,導邪曲人心為善良菩提,這就是浴佛的真正意義。
 
浴佛象徵著我們洗去內心的污垢,使我們心靈得到淨化,顯現每一個人本來具有的佛性,典禮的儀式是為提醒我們紀念佛陀的偉大,用儀式激發我們對佛法的敬仰與修學的熱忱,這才是佛陀化世的本懷。
 

按照《浴佛功德經》的記載,浴佛功德不可思議:
 
若有眾生能作如是勝供養者,成就十五殊勝功德而自莊嚴:
 
一者、常有慚愧;
 
二者、發淨信心;
 
三者、其心質直;
 
四者、親近善友;
 
五者、入無漏慧;
 
六者、常見諸佛;
 
七者、恒持正法;
 
八者、能如說行;
 
九者、隨意當生淨佛國土;
 
十者、若生人中,大姓尊貴,人所敬奉,生歡喜心;
 
十一者、生在人中,自然念佛;
 
十二者、諸魔軍眾不能損惱;
 
十三者、能於末世護持正法;
 
十四者、十方諸佛之所加護;
 
十五者、速得成就五分法身。
 
又云:
 
由作如是浴佛像故,能令汝等人、天大眾現受富樂,無病延年;于所願求,無不遂意;親友眷屬,悉皆安隱;長辭八難,永出苦源;不受女身,速成正覺。
 
資料來源:杭州靈隱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