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佛友日常
管教模式(一)
很多時候,父母都會感受到一種兩難狀態:管教得太鬆,怕寵壞了孩子,將來變得沒規沒矩;管教得太嚴,又怕傷害了親子關係。究竟,我們能在當中找到平衡線嗎?就佛學而言,家家庭成員關係和樂是成功的家庭教育,能提昇孩子個人品質,因此親子間的盡心照顧,關愛和尊重的教育,是對家庭的盡責,也能帶來祥和。
現在想和大家分享一個「管教模式」,這個模型由Maccoby & Martin兩位學者提出,他們指出在管教裡有兩個重要的元素:(一)要求(Demand):指父母對孩子的要求、標準;(二)回應(Responsive):指父母對孩子的需要是否敏感、有否回應孩子的需要,包括情感上的需要。這個模式簡單的說出,要求跟愛錫,是兩件完全獨立的事。我們可以對孩子有高要求,但同時亦能夠對孩子表達關愛。
因為這兩個元素,我們可以歸納出四種不同的管教模式,分別是(一)恩威式(Authoritative.高要求、高回應);(二)高壓式(Authoritarian.高要求、低回應);(三)放任式(Permissive.低要求、高回應);以及(四)忽略式(Neglectful.低要求、低回應)。我會一連幾篇文章,為大家介紹一下這幾類的管教模式及可能帶來的後果,最後,我也會分享一下實際的管教技巧。
先說恩威式,採用這種管教模式的父母對孩子有要求、有清晰的規則、會讓孩子知道規則背後的原因,在定規則的過程中,也會參考孩子的回應、意願與能力,不會一言堂,也不會有「一、二、三,同我收哂聲」類似的說話。他們定標準時,能知道孩子現時的能力,定出合理的期望, 同時以鼓勵、支持的態度,協助孩子成功,而不是只顧結果的不斷催谷。
在恩威式中成長的孩子,研究發現一般都有效佳學術成績、自我形象較正面、社交技巧較好、而且較少出現精神問題及較少出現違法行為。
作者:程衞強註冊心理學家
英國特許心理學家,致力於學童身心健康及親職教育工作,近年醉心於靜觀練習及介入的方法,在靜觀的過程了解身心的反應,學習平靜地接納身處的環境,以及對周遭環境的種種反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