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佛友日常
「業感緣起」到「集體潛意識」
佛學的理論眾多,今次想和大家會分享一下佛學其中一個重要理論「業感緣起」與心理學中的經典理論「集體潛意識」,雖然一個是佛學另一個是心理學,但你會發現它們有微妙相似之處,又各有不同的見解。
「業感緣起」
先分享一下我對「業感緣起」的理解,它將萬事萬物的生起的原因歸根於當事人的業力。而業力是指一切眾生在生之時,以身(行動)、語(說話)、及意(心念)來做出各種不同的善或惡事。雖然做這些事可能只是一剎那間,然而所造出來的業會一直留存著,可能在現世或是來世得到相對的結果。換句話講,即是做了好事,會得到好的果報,相反,即是做了惡事,會得到壞的果報,現世未有得到相對的果報,必定在來世得回相對的果報。因著業力有著這種複雜的關係,於是便形成千差萬別之現象。以唯識論的角度來說,業力會儲存到眾生心識 - 阿賴耶識,在阿賴耶識中,成為種子。當事人在現世或未來世遇到合適的環境時(緣起),種子便會生起,當事人便受著過去的業得到相對的果報,或事令業果有所變化,成為另一顆種子再次回到阿賴耶識中,等待下一次的緣起。
「集體潛意識」
「集體潛意識」是由心理學家榮格開拓的分析心理學中最為經典的概念。榮格認為人類祖先在不斷的進化過程中,每個當體都會經驗著一份心靈底層的精神沉澱物質,這份物質是人類精神的地基,而且是人類共同擁有。另外,榮格認為人格的結構由三個層次組成,分別是意識、個人潛意識和集體潛意識。意識可以代表著我們能夠感知、思考的第一層。個人潛意識是第二層,包括一切被遺忘的記憶、被壓抑的經驗,及夢和幻想等。
「集體潛意識」是第三層,它代表著人類進化過程中的集體經驗,一個人出生後將要進入的那個世界的形式,是一種心靈的虛像,而且早已被規劃了。這種心靈的虛像與個體在生活中呈現出來,成為個事人的個性。
對比「業感緣起」與「集體潛意識」
業感强調今生所遇到的任何人與事,皆來自於我們過去世所作與所為而種下來的。而「集體潛意識」則强調任何人都就著過去人類的進化與遺傳而產生人格,兩者好像在說著同一件事,只是用了佛學與心理學的角度去演釋和解說。然而,二個學語有著彼此的共通之處,業力要出現果報,需要現世人在合適的環境,即是需要眾緣和合;人格的呈現,需要當事人心靈的虛像與現實生活的交互,而衍生特定的人格,亦即是說,特定的人格特質的呈現,與當事人的際遇有著劃不可分的關係,而際遇並不完全由當事人可以決定,這正正反映著需要有「緣份」才能出現特定的人格特質。
好好珍惜 難得的相遇
不論是佛學還是心理學,任何人在生命中相遇,都是一種緣份,以佛學角度,可能有些業是時候要報;以心理學角度,可能有些特質我們能從中學習,因此,與任何人的相遇,其實也是一份難得的體驗,大家好好珍惜。
李偉堂心理學博士
用心理學的角色看佛學。心理學和佛學仿佛是二門不相關的學問,一門是西方的科學,一間是東方的宗教,然而,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心的科學,而佛學是一門修養心靈的宗教。今次,想和大家分享一下,我與心理學和佛學的結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