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恒常學習
不死之處:臨終與喪葬
學界觀察佛教在「死亡」相關的儀式實踐上,展現出與「無常」教義矛盾的信念。例如舍利崇拜、迴向功德等作法,處處展現了追求安定福佑、常住不變的信仰。

也有學者認為,涅槃經文獻鋪陳佛滅後到「涅槃界」入定且留下遺骨舍利的敘事,也似在暗示佛仍永遠存在。

事實上,佛教在臨終與死亡的場合涉及「常」方面的教導,有其對象與情境的針對性,以幫助世人跨越生離死別之苦;而其最終要托出的意旨,仍在無常、必死的真理。唯有不迴避無常與死亡,才能真正解脫苦。這真理即被喻為常住不死的甘露。佛陀即是透過舍利信仰,令這「無常」的真理永遠傳頌不斷。

如佛陀選在荒涼的拘尸那小城入滅,這城曾經繁榮,佛陀過去作了六次轉輪王都在此地捨命,意陳「生者皆死,終歸無常」。佛陀指示在他誕生、證道、說法、入滅等處造塔遺世,意在讓人巡禮佛塔時感悟無常,生厭離心。大迦葉在結集經典後入滅,以定力維持舍利不壞,意在讓未來彌勒佛的弟子們因睹其糞掃衣而懂得少欲知足乃至證道。

律典教導在送喪與火葬時,要誦的經就是《無常經》。此經講述眾生都會遭遇老病死之真理,同時也陳述「唯有勝法不滅亡」是長久可靠之處。勝法指此經〈 歸敬序〉裡歸結的「三四二五理圓明,七八能開四諦門」,修學這三十七道品就可捨離無常的世間,到達絕對的無為岸、不死門。

該《無常經》也講福慧的重要,因為死後雖帶不走親屬財產,但有善根相隨。這或許也是超越死亡的信念。如《中阿含》教病人回憶平時有布施持戒等的福德,命終不墮惡道,以減緩對病死的恐怖。但律典處處舉出,佛教徒臨終時固然藉由回憶善事而去除死畏,升往天界後還會聽聞佛法而證須陀洹,趣往涅槃,寓意佛法是對死亡的絕對超越。

然而,正如學者對緬甸上座部佛教進行考察的結果指出,多數緬甸佛教徒已不期待「涅槃」,他們用緬甸文「空無一物」或「消滅」之類的同義詞,來解釋涅槃後的境界。這被少數緬甸學者批為外道之見。雖然這是出於誤解,但也提醒了這個問題:聲聞乘佛教對涅槃的理想,如何不落入虛無主義。(待續)

參考資料
〔唐〕義淨譯,《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》,《大正藏》第24冊,經號1451。
〔唐〕義淨譯,《佛說無常經》,《大正藏》第801號。
〔唐〕正演述,《无常經疏》,P2091,法國國家圖書館:https://reurl.cc/415KER 。
下田正弘,〈公開講演:仏(ブッダ)とは何か〉,《駒澤短期大學佛教論集》5,1999.10,頁1-17。
Melford E. Spiro. Buddhism and Society: A Great Tradition and its Burmese Vicissitudes. California: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. 1982.(中譯本:香光書鄉編譯組譯,《佛教與社會:一個大傳統並其在緬甸的變遷》,嘉義:香光書鄉,2006。)
作者: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博士生 釋知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