恒常學習

  1. 首頁/
  2. 恒常學習/
  3. 觀世音菩薩 一 跨越宗派與地域

觀世音菩薩 一 跨越宗派與地域

2025年3月15日

普陀山潮音洞前的香爐青煙裊裊,老嫗顫手將一尾鯉魚放歸海浪,合掌誦念「南無觀世音菩薩」的瞬間,浪花竟托起魚身三次躍出水面,如行禮致謝。這般傳說雖帶神話色彩,卻道出觀音誕日的核心精神——慈悲非獨人類專美,萬物皆能感受覺性漣漪。農曆二月十九日被視為觀音化身降誕之日,實源於《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經》記載,菩薩曾發願「千處祈求千處應」,故信眾將此日定為感恩其慈悲示現的紀念。 

觀音信仰的獨特處,在於其跨越宗派與地域的形象轉化。印度佛典中的觀音原為男性,《悲華經》記載其為轉輪聖王太子,發誓「不度盡眾生,誓不成佛」;傳至中土卻漸現女性特質,敦煌莫高窟第三窟的元代水月觀音壁畫,已見柔美慈母形象。這種轉變暗合《法華經·普門品》所述:「應以何身得度者,即現何身而為說法。」日本京都清水寺的「楊枝加持」儀式,僧侶以柳枝灑淨水賜福信眾,正是延續唐代「楊枝觀音」治病除障的傳統。 

觀音誕日的特殊供養中,「素宴渡生」最見巧思。香港志蓮淨苑會準備「千手觀音齋」,將蓮藕雕成手印形狀,木耳排作千眼紋樣,每道菜皆暗藏《大悲咒》字句。台灣佛光山也曾有「慈悲科技展」,展示以昆蟲驅離器取代殺蟲劑、用天然酵素分解廚餘等發明,實踐《華嚴經》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的教導。更令人動容的是浙江舟山群島的漁民習俗:此日不出海捕撈,改將船艙注滿海水暫養魚蝦,黃昏時分批放流,稱作「還海供」。 

 

慶祝活動亦深具教育意涵。韓國通度寺的「千手觀音茶道」,茶師以二十四隻茶杯象徵千手,斟茶時需同時顧及每位賓客,訓練專注與平等心。泰國曼谷的玉佛寺則舉辦「閉目摸象」遊戲,蒙眼者在九曲迴廊中摸索前行,體驗《心經》「無眼耳鼻舌身意」的修行真諦。現代科技亦融入修行:美國「Muse」頭戴裝置透過腦波偵測,幫助禪修者覺察分心,此技術靈感雖非直接源自佛典,卻與《楞嚴經》觀音菩薩「反聞聞自性」的耳根圓通法門遙相呼應。


最深刻的慶祝,往往在尋常生活裡。上海弄堂的老裁縫在此日縫製「無主衣」,將零碎布頭拼成童裝捐贈孤兒院,暗合觀音「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,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」的誓願。日本京都主婦醃製「紫竹甘露漬」,選用觀音道場普陀山的紫竹筍,醃料加入《大悲咒》水,每開封一罈便誦咒回向。這些實踐非為求福,而是將慈悲化為生活肌理。 


觀音誕日的真諦,亦藏於新加坡光明山普覺禪寺的銅像——菩薩雙目微垂,左手持淨瓶,右手結施無畏印,看似靜止,衣袂卻如海浪翻湧。這份動靜交融的慈悲,在香港地鐵的讓座瞬間、在倫敦街頭的流浪者毛毯捐贈行動中持續顯現。正如《妙法蓮華經》所言:「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,聞是觀世音菩薩,一心稱名,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,皆得解脫。」當你在超級市場結賬時,對收銀員的那抹微笑,或許正是千手觀音無盡慈悲中的一道光。 

 


 

作者:甯瓏 

香港中文大學佛學研究碩士畢業生。

緣份,就像種子要遇見陽光和水才能成長。每一種偶遇或許都不是巧合。既然我們有緣相聚、相識、相處或求學,就不必執著這是因,還是果,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,真誠對己對人,必是有智慧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