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恒常學習
善財五十三參
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故事出自《華嚴經》〈入法界品〉,故事是描述善財童子因為文殊的教導,離開故鄉,前往各地,參訪善知識,最後入普賢菩薩行願海,體會到自己與一切菩薩行者一樣,都將在未來圓滿菩薩行之時成就佛道。換言之,善財童子與每個發菩提心、修菩薩行的人就是未來佛。善財的故事,可以代表佛教的求道及悟道之旅。
〈入法界品〉的原型是源自《羅摩伽經》,然而這部經典的篇幅只有三卷,在該經中善財最早所禮見的是窟頭摩城的善勝長者而非文殊菩薩,經中所參的善知識只有十二位,其中有六位是天神之流。
譯《華嚴經》的古本,其中善財所參的善知識為四十五位(若扣除重覆參訪文殊則只有四十四位),唐代日照三藏補譯了摩耶夫人至彌勒之間的九位善知識,才成為目前流通的六十卷及八十卷《華嚴經》的五十三參。至於四十卷本《大方廣佛華嚴經.入不思議境界普賢行願品》則有五十五位善知識的說法。
《華嚴經》〈入法界品〉顯然是吸收了,《羅摩伽經》的內容及形式,並加以擴張的成果。二者相同的地方是,不以佛教僧侶為主要參學對象;但《羅摩伽經》似乎偏重護法神作為善財所參的對象,至於《華嚴經》則是各廣泛地包括各行各業各種身份的善知識。
不過,顯然《華嚴經》是更有計劃地將善財的參學,導向以菩薩修學作為指南的方向,從一開始,善財即是由文殊菩薩的教導開始進行參學,到了最後三參,善財參訪彌勒、憶念文殊,最後入普賢願海,這三參象徵未來佛是智慧及願行的圓滿實現與整合的成果,或者說即便是一生補處菩薩,直到其悲智圓滿之際,才可稱為成就佛道。
有人誤將五十三參直接解釋為代表菩薩修行共有五十三階位,這有違《菩薩瓔珞本業經》以來的五十二階位說。這個說法是在十信、十住、十迴向、十地、等覺、妙覺之後,再加上究竟覺。這說法有可能是將《大乘起信論》的究竟覺混入而形成的。《大乘起信論》區別本覺、不覺、始覺、相似覺、隨分覺、究竟覺等六個概念,既預設了眾生皆具本覺真心,也說明了覺悟的歷程。在唐代華嚴宗出現之後,確實也逐漸吸收《起信論》的思想,用來解釋《華嚴經》。
參考文獻:
1、〔西秦〕.聖堅譯,《羅摩伽經》,《大正藏》第10冊。
2、〔唐〕般若譯,《大方廣佛華嚴經.入不思議境界普賢行願品》,《大正藏》第10冊。
3、〔唐〕法藏,《華嚴經探玄記》,《大正藏》第35冊。
4、〔唐〕智儼,《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》,《大正藏》第35冊。
5、〔梁〕真諦譯,《大乘起信論》,《大正藏》第32冊。
6、郭朝順,《華嚴鏡映哲學——《華嚴經》覺悟經驗的詮釋與開展》,台北:新文豐出版公司,2023。
作者:佛光大學佛教學系 郭朝顺教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