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恒常學習
你相信輪迴嗎?
香港茶餐廳的晨光中,夥計陳伯攪動著奶茶杯底的煉乳,漩渦般的紋路讓他想起昨夜夢中反覆出現的南洋街景 —— 那是他從未踏足卻異常熟悉的巷弄。這種似曾相識的「既視感」,或許正是佛陀在《中阿含經》所說的「識流相續」。生命如同杯中的煉乳與茶水交融,形態雖變,滋味卻在每一次沖泡中延續。
佛教的輪迴觀,遠非民間信仰的「靈魂投胎」那般簡化。《雜阿含經》以「薪火相傳」為喻:火焰從一根木柴傳至另一根,看似相同卻非同一簇火苗,恰似生命是「五蘊」(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)的相續流轉。現代腦科學發現,人體細胞每七年完成一次全面更替,這與「無我」的輪迴觀隱隱呼應 —— 沒有永恆不變的「我」,只有因果業力的連鎖反應。
許多人透過「前世回溯」催眠,看見自己曾是唐朝詩人或埃及祭司,這類故事常被質疑是潛意識的創作。但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史蒂文森(Ian Stevenson)花費四十年研究的「轉世記憶」案例中,緬甸農童能精確指認前世居住的村莊水井位置,印度少女突然通曉從未學過的異國古語,這些難以解釋的現象,為輪迴之說增添科學層面的探討空間。
輪迴真正的深意,不在證明「靈魂不死」,而在揭示「業力不滅」的法則。就像香港的季候風,夏日從海洋帶來水氣,冬季從內陸捲來沙塵,我們此刻的每個選擇都在為未來「造風」。《法句經》「自作業必自受」的偈語,在現代有了新詮釋,就如上班族日復一日加班積累的過勞,是對健康「負債」,又如街角阿婆每日餵養流浪貓的善意,則是心靈「儲蓄」。
有人質疑:「若無靈魂,誰在輪迴?」佛教以「流水」回應此問 —— 維多利亞港的海水每秒更新,但「維港」之名始終存在。心理學家榮格提出的「集體潛意識」,或生物學發現的「基因記憶」,都暗示某種超越個體的連續性。當你在異鄉忽然聽懂某句方言,或在災難現場莫名湧現求生本能,或許正是古老業識的浮光掠影。
相信輪迴與否,最終要回到生命的實踐。日本臨濟宗禪師山田無文曾說:「不信輪迴者,且看每日晨起時的自己 —— 昨日之你已死,今日之你新生。」這份「當下即輪迴」的體悟,讓修行者不再抱怨人生。每天起床張開眼睛,都是重塑命運的機會,就像地鐵站的自動扶梯,看似循環往復,實則將乘客送往不同樓層。每一次起心動念,都在為未來的「再生」鋪設軌道。
或許真正的輪迴,不在玄妙的轉世故事,而在你遞給路人的一把雨傘,在臉書貼文下選擇善意而非攻訐,在塑膠瓶投入回收箱而非海濱的瞬間。如同《楞嚴經》所述:「一切因果,世界微塵,因心成體。」當我們開始覺察每個選擇的重量,輪迴便從信仰轉為生活的修行 —— 那杯茶餐廳的奶茶,此刻正倒映著無數過往與未來的自己。
---
**參考文獻**
1. 《中阿含經·嗏帝經》(卷三)
2. 《雜阿含經·薪火喻》(卷十)
3. 《法句經·自己品》(Dhp. 165)
4. Ian Stevenson,《二十案例示輪迴》(Twenty Cases Suggestive of Reincarnation)
5. 一行禪師《你可以,愛:慈悲喜捨的修行講記》
6. 榮格(Carl Jung)《集體無意識的概念》(The Concept of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)
作者:甯瓏
香港中文大學佛學研究碩士畢業生。
緣份,就像種子要遇見陽光和水才能成長。每一種偶遇或許都不是巧合。既然我們有緣相聚、相識、相處或求學,就不必執著這是因,還是果,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,真誠對己對人,必是有智慧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