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恒常學習
佛誕與浴佛
媽媽扶著踮腳的孩童,指導孩子自行將木勺伸向銅鑄浴佛像,茉莉香湯從佛陀右肩滑落的瞬間,陽光穿透水珠折射出七彩光暈。這一刻既是對兩千五百多年前於藍毗尼園悉達多太子誕生的追憶,也是對「佛法如水,滌淨塵心」的當代實踐。
佛誕日(農曆四月初八)又稱浴佛節,其核心儀式「浴佛」源於《佛本行集經》記載的傳奇場景:太子誕生時,九龍自虛空吐水為其沐浴,象徵佛法將如清泉般洗滌世間煩惱。這份跨越時空的連結,不僅是對佛陀降世的紀念,更是一場透過象徵行動啟發內在覺醒的修行。
佛誕日的核心意義,非僅慶祝釋迦牟尼的誕生,而是重溫「眾生皆具佛性」的覺醒宣言。據《修行本起經》所說,摩耶夫人手扶無憂樹時,太子從右脅誕生,自行七步宣言:「天上天下,唯我獨尊。」此「我」非指個體,而是《涅槃經》所說「一切眾生悉有佛性」的本覺。信眾以香湯灌沐佛像時,口中誦念「我今灌沐諸如來,淨智莊嚴功德聚,五濁眾生令離垢,願證如來淨法身」,此偈語出自《浴佛功德經》,將外在的沐浴動作轉化為內在的淨化過程 —— 水流不僅洗去佛像塵埃,更比喻佛法智慧沖刷人心的貪瞋癡三毒。
浴佛儀式的香湯配方,也暗藏佛法。傳統以牛頭栴檀、沉香、多摩羅香等五種香料煎煮,對應「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」五分法身香。科學研究發現,檀香中的檀香醇成分能激活大腦前額葉,促進專注與平靜。這恰似《楞嚴經》「香嚴童子因香悟道」的現代註腳,證明浴佛既是宗教儀式,也是身心療癒的科學實踐。 雖然不少寺廟都會以清水或者香花水取替香湯,但我們都知道真正的浴佛不在於儀式規模,而在能否將佛誕日的感動化為日常善行,將「浴佛之水」化為實際的關懷行動。
當代社會對浴佛的詮釋,更展現佛法與時俱進的包容性。星雲大師曾指出,佛誕日與母親節結合的安排,巧妙將「佛陀慈母」的意象融入世俗孝道,使年輕一代在為母親慶祝時,自然接觸佛法慈悲精神。這種融合傳統與現代的智慧,猶如茶餐廳的「鴛鴦奶茶」—— 將中式茶與西式咖啡調和,創造出獨屬香港的文化滋味。而網絡時代興起的「雲端浴佛」,讓無法親臨寺廟的信眾能透過線上參與,恰似《楞嚴經》所說「性覺真空,性空真覺」,打破空間限制的共修,正體現「心淨則國土淨」的究竟義理。
從九龍吐水的神話到各大寺廟的浴佛盛況,這項傳承千年的儀式,始終在回答一個根本問題:如何讓佛法的清涼穿透時代的喧囂?答案或許藏在信眾合掌瞬間 —— 當清水觸及佛像的剎那,願力已從指尖流向心田,將對佛陀的禮敬,轉化為對眾生的悲憫。正如《仁王護國經》所言:「剎那生滅,念念不住」,浴佛的真正完成,不在四月初八的法會,而在日常中每個洗淨我執、利益他人的微小抉擇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參考文獻
1. 《佛本行集經》(闍那崛多譯本)
2. 《浴佛功德經》(義淨譯本)
3. 《修行本起經》(竺大力譯本)
4. 《僧事百講》(星雲大師,佛光文化出版)
作者:甯瓏
香港中文大學佛學研究碩士畢業生。
緣份,就像種子要遇見陽光和水才能成長。每一種偶遇或許都不是巧合。既然我們有緣相聚、相識、相處或
求學,就不必執著這是因,還是果,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,真誠對己對人,必是有智慧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