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恒常學習
四位高僧和母親的故事 (下)
星雲大師先後在世界各地創建200餘所道場,並創辦美術館、圖書館、出版社、書局、中華學校、佛教叢林學院及大、中、小學等數十所。曾主編《人生》、《今日佛教》、《覺世》月刊等佛教刊物。為佛教在全世界弘化做出了巨大貢獻。
星雲大師垂淚憶母
憶及母親,大師說,她很偉大,是開通開明的人。
大師的母親長於貧困之家,不曾識字,但兒時卻受香火戲劇及古故事薰陶,通大體、識大義。雖不曾入學,卻對於成語詩詞也能運用自如。這在一件事上能看出來,大師赴台之後將母親接到臺灣靜養,老太太依然能精神矍鑠的為信徒們講「勸世文」:「有一個兒子在外經商,寫了一封家書給妻子,信中對妻子說:‘秋海棠身體保重,金和銀隨意花用,麒麟兒小心養育,老太婆不要管她。 』哪知這封信,作妻子的秋海棠沒有收到,反而給他的高堂老母收到,因此作媽媽的回了一封信給兒子:「秋海棠病在床上,金和銀已經花光,麒麟兒快見閻王,老人家越老越壯。」奉勸在家的信徒要謹奉孝道,好為人子。
大師的母親好為人解決紛爭,甚至有時能救人性命。1937年大師十歲,七七事變之後,中日戰爭爆發,國軍幾乎每天都到民宅裏搜尋壯丁。有一天,大師二舅父也被抓走了,大師母親就向當地的警察局申訴:「我兄弟上有老母,如果你抓走了他,一家孤兒寡母,無人維持生計,只有統統到你家去生活。」警察局長聞言,立刻放了二舅父。許多人以為大師母親有甚麼背景,紛紛朝她前面一跪,央求她搭救親人,後來有些人竟然也讓她救了出來。
遇到對方恩將仇報的情況,大師母親也總能本著不卑不亢的態度,大事化小,小事化無。大師回憶到,鄰居一位姓解的老先生在家裏被水桶絆了一跤摔死了,由於無錢辦理後事,全家坐困愁城,當時大師母親好心承諾為其購買棺木,立即搭船到城裏備辦所需,就在回程的船上,才聽說解家的兒子解仁保因為貪財,找了很多人將屍體抬到大師家裏,想要嫁禍于大師父親。大師母親立即退回壽衣、棺木,回到家中,見鄰人的屍體已腐爛發臭,血水都流了出來,大師父親隨後被巡捕逮往揚州收押了,但是大師母親仍然不慌不忙,一如平常般料理家務。當案子被送往蘇州高等法院時,因為解家無人敢出面,而大師母親在回答法官的問話時,不但簡明扼要,而且神態自若,所以當下就被宣判無罪。
數年之後,大師出家在焦山佛學院就讀,大師母親竟然不念舊惡,來信要大師為解仁保找一份工作。當時大師出家師父志開上人有感于大師母親寬大的胸襟,將解仁保找來,在寺院裏從事打雜的工作。這件事對大師影響很大,母親能擁有如此博大的胸懷,做兒子的自然不能再因小事斤斤計較。
大師1949年,組織僧侶救護隊在風雨飄搖中渡海赴台弘法,從此與母親被一道海峽切斷,久無音訊。直到1978年,在慈容法師等人幫助下,才又跟大師母親聯繫上。但是直到1989年大師才有機會在南京再次見到了母親。大師之後曾千方百計將老人家迎奉到日本、臺灣、美國等地會面、小住。每次大師問母親:「住得還習慣嗎?」大師母親總是說:「江都是家,臺灣是家,美國也是家……,到處都是我的家,我在自己的家裏,還有甚麼不習慣的?」再問她:「喜歡甚麼?」她回答:「不愛吃,不愛穿,就愛大家聚在一起。」
大師母親說喜歡聚在一起是有原因的,大師雖然能將母親接到身邊,但是因為長年在外弘法,做「空中飛人」,與母親自然是聚少離多。母親過世後,一次採訪中大師回憶道,「再次見到兒子,母親的心情很不平靜。她說她老了,她不要看世界了,只要看兒子就好了。就一直想念我啊,要我一直跟隨她啊。但是我不行,我有很多事啊,很多工啊,母親以外還有很多天下眾生 。」說到
這裏,已近百歲的大師已然垂淚。
拭去淚滴,大師繼續說道「母親是一個開通開明的人,終究她也能諒解。所以,後來她跟我到臺灣去的時候,在佛光山一個幾萬人的集會上,乾脆說:『我也沒有東西送你們各位,我就把兒子送給你們了! 』我只有跟她開玩笑說你已經把我送給人了,以後就不要想念我了來安慰她哩。」
大師母親西去之後,佛光山的徒眾們為表懷念,還成立了「老奶奶紀念館」。大師抱著樂觀其成的態度接受了。這是因為大師母親生前的言行完全符合佛光山「給人信心,給人歡喜,給人希望,給人方便」的精神。
資料來源:廣州光孝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