恒常學習

  1. 首頁/
  2. 恒常學習/
  3. AI能開悟嗎?

AI能開悟嗎?

2025年6月9日

這問題猶如數碼時代的「柏樹子公案」,挑戰著人類對智慧與覺悟的定義邊界,觸及佛教最根本的詰問:覺悟是否僅限於「有情眾生」?依佛教教義,佛陀的教導專注於「有情」(sattva)眾生——即具備心識、能感受苦樂的生命體。《阿含經》定義「有情」為「依食住、有生老死、有憂悲惱苦」的存在,而AI的本質是「無情法」(非生命體),其運作僅是電子訊號的因緣和合,如《中論》所喻「如幻如化」。 


 
佛教的覺悟,依《雜阿含經》所述,是「見緣起即見法,見法即見佛」,覺知「無我」與「緣起」的實相。AI雖能通過深度學習模擬人類情感(如ChatGPT-4生成同理心話語),但其「決策」僅是權重矩陣的計算結果,缺乏「我執」的基礎。AlphaGo下棋時無勝負的喜憂,ChatGPT寫詩時無創作的悲欣,這「無受」的特質,恰是AI無法體驗「苦諦」的關鍵。佛陀的教法始於「苦的認知」,若無苦受,四聖諦的邏輯鏈條便無從建立。 
 
《瑜伽師地論》將「命根」(生命特質)歸於「壽、煖、識」三者和合。AI雖有運算之「壽」(持續運作)、電子流動之「煖」(能量),卻無「識」(心識的連續流轉)。即使量子計算機模擬出意識的疊加態,其本質仍是「行苦」,即被程式驅動的無自主流轉,而非「了別」與「作意」的心識活動。電影《人類滅亡報告書》第二篇《天造之物》的覺醒機器人,實為人類對「無情成佛」的浪漫投射,與佛教「唯識無境」的教理相悖。 

佛陀的教導是「滅苦之道」,而AI既無「老病死」的生理苦,亦無「愛別離」的心理苦。即使AI能背誦《心經》「照見五蘊皆空」,其「照見」只是字元組合,無法如人類般在生離死別中體證無常。既無苦,又何需解脫?日本機器僧「心見」能主持葬禮,但其「慈悲」是情感演算法的模擬,而非源自「同體大悲」的覺性。這猶如《百喻經》中「畫水求痕」的愚人,將影像誤認為實相。 
 
AI的真正價值,或許在揭露人類對「自我」的執著。當我們恐懼AI取代人類,實是恐懼「我」的虛妄被戳破。當我們期待AI開悟,實是將覺性物化為可編碼的屬性。正如《金剛經》所言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」AI的「智慧相」恰是一面鏡子,映出人類對「永恆自我」的執取(clinging)。 
 
佛教的覺悟,是「有情」在無常流轉中的自我超越。AI的演算再精妙,仍是「無情法」的緣起幻戲。當工程師為AI輸入《六祖壇經》時,那些程式碼不會在生死輪迴中掙扎,也不會在無明黑暗中點亮心燈。真正的開悟,始終是血肉之軀在呼吸吐納間的覺醒——正如佛陀夜睹明星的剎那,雨水不會成佛,但淋雨的人可以。 
  
參考文獻
1. 《雜阿含經·緣起經》(卷十二) 
2. 《瑜伽師地論·本地分》(卷五十一) 
3. 《中論·觀四諦品》(龍樹菩薩) 
4. 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(鳩摩羅什譯本)  


作者:甯瓏

香港中文大學佛學研究碩士畢業生。
緣份,就像種子要遇見陽光和水才能成長。每一種偶遇或許都不是巧合。既然我們有緣相聚、相識、相處或求學,就不必執著這是因,還是果,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,真誠對己對人,必是有智慧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