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恒常學習
如何分辨「有漏」與「無漏」?
想像你用水桶裝水,若桶底有破洞,無論倒入多少水都會漏光——這就是佛教說的「有漏」。在佛法中,「漏」(梵語āsrava)比喻煩惱像漏洞般耗盡生命能量,讓人困在焦慮、貪求的循環裡。而「無漏」則如完好的容器,能蓄積清淨智慧,導向真正的自由。要分辨兩者,需從三個層次觀察:行為動機、情緒反應與生命結果。
第一:從行為動機分辨:執取或放下?
當你讀書是為了超越他人、炫耀成績,即使考了滿分,這仍是「有漏善行」。因為動機隱藏比較心與焦慮,如同《雜阿含經》所說:「於可念色而起樂著,不可念色而起憎惡」,即是對喜歡的拼命抓取,對討厭的極力排斥。反之,若讀書是為探索知識本質,即使成績普通,過程中保持專注與好奇,便是「無漏善行」。同樣掃地,凡夫想著「何時掃完」是煩惱,禪者專注當下拂塵,即是清淨。
第二:從情緒反應觀察:波動或平靜?
試想朋友搶走你的機會,若你怒火中燒、徹夜難眠,這便是「有漏」的典型反應,情緒被外境牽動,如枯草遇火即燃。但若你能覺察憤怒的根源,例如恐懼被否定,並以《法句經》「勝者生怨,負則自鄙」提醒自己放下爭勝心,此時的平靜即是「無漏」的萌芽。關鍵在於,有漏情緒像滾雪球越滾越大,無漏覺察則如陽光融化積雪。
第三:從生命結果驗證:束縛或自由?
有漏行為必留下「心靈債務」。例如沉迷手機遊戲換取短暫快樂,事後卻空虛懊悔,甚至熬夜影響健康。這正是《俱舍論》所說「長養諸有,流轉不絕」,即是煩惱不斷增生,將人綁在惡性循環中。無漏行為則像存入「解脫存款」,如每日靜坐十分鐘觀呼吸,或真心幫助他人而不求回報,雖看似微小,卻如《中阿含經》所言「空欲漏,空有漏」,逐步清淨執著。
「無情無感才是無漏?」錯!無漏並非麻木無感。佛陀吃飯時細嚼慢嚥,品嘗米香卻不起貪愛,見眾生病苦流淚,但悲心不陷憂鬱。這才是「無漏有為」,體驗世界卻不執取。無漏亦可融入日常。學生解題時專注思考本身,而非糾結分數,主婦煮菜時用心感受食材變化,而非擔憂家人評價,皆是轉有漏為無漏的契機。
故下次感到焦慮或貪求時,嘗試先深呼吸三次,像按下內心暫停鍵。然後問問「此刻的念頭,會讓心更自由或更沉重?」最後,若念頭帶來沉重,默念《心經》「色即是空」,「色」指執著對象,「空」提醒其無實質束縛力。
如《維摩詰經》云:「隨其心淨,則佛土淨。」分辨有漏無漏,終究是練習在每個起心動念中,選擇做煩惱的旁觀者而非奴隸。當你發現面對失去的工作機會能一笑而過,見他人成功可真心讚歎,這便是無漏生命的花朵,正在你心中綻放。
參考文獻
1. 《雜阿含經》卷8(229經)、卷43(1176經),劉宋·求那跋陀羅譯(CBETA電子佛典)
2. 《中阿含經》190經〈小空經〉,東晉·瞿曇僧伽提婆譯(CBETA電子佛典)
3. 《阿毘達磨俱舍論》卷1,世親菩薩造,唐·玄奘譯(有漏法定義)
4. 《佛光大辭典》「有漏無漏」條,慈怡法師主編,佛光出版社,1988
作者:甯瓏
香港中文大學佛學研究碩士。
緣份,就像種子要遇見陽光和水才能成長。每一種偶遇或許都不是巧合。既然我們有緣相聚、相識、相處或求學,就不必執著這是因,還是果,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,真誠對己對人,必是有智慧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