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恒常學習
懺悔不是後悔?
2025年5月8日
我們有誰每天無不起心動念,沒有做過錯事?知錯能改,善莫大焉。我們後悔做了某件事情,比較像一種感性的反應,以自責和沮喪的心情來否認過去的行為,甚至沉浸於痛恨自己做錯事的情緒當中,耿耿於懷,心靈依然被業力所束縛。佛家更強調的是「懺悔」,是更為深刻、更具有修行意義的內在覺察。
最早對「懺悔」做出解釋的是智顗大師,他認為「懺」是願三寶及一切眾生證明攝受,知道自己的罪惡,對外不藏罪過;而「悔」是因為慚愧而改過求哀,內心克責,恐受果報。知錯就改,不隱瞞自己的罪過,同時坦然接受因果業報的規律。
智顗大師教我們可以如何懺悔:一,作法懺:依律儀的作法而懺悔,例如梁皇寶懺,用來對治遮罪,例如犯了佛陀訂下不可飲酒的佛門戒律;二,取相懺:觀想佛的相好和功德,心念在佛的慈悲功德上,罪業就不容易現前,用以對治殺盜淫妄這一些性罪;三,無生懺:需要以智慧觀照實相之理,念罪體無生的懺悔,對治無明煩惱根本罪。
懺悔不僅是停留糾纏在「我做錯了」的階段,而是發願悔改,從根本上斷絕惡業的累積,培養善因,改變人生的方向。修懺可以幫助我們清除修行的障礙,只有認識了事情的本質和實相,才能真正把種種的懊惱放下。
佛陀在《增壹阿含經》中以「見星月之光」喻懺悔,用「陷泥沼之掙」喻後悔。懺悔如同黎明前的啟明星,其本質是對業力的清明覺照。當修行者在佛前發露往昔罪業時,不單純以後悔沉溺於過失的泥潭,而是以般若智慧照見無明本空。
作者:黃婉曼
佛學研究碩士生。
電視傳媒人,視佛法為指引人生的哲理。與你一起實踐生活禪,跳出無常煩惱的束縛,學習在娑婆世間活用佛法智慧,發菩提心,修行得樂,共成佛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