恒常學習

  1. 首頁/
  2. 恒常學習/
  3. 希望在明天

希望在明天

2025年11月11日

看了一輯電視廣告:一群小孩子前往踢足球,剛巧碰上下大雨。其中一位小朋友感到很失望,但另一個小孩則安慰他,說可以明天再來。天氣在第二天真的好轉,陽光燦爛,孩子們在足球場上奔馳,玩得很開心。昨天在天氣轉壞時而感到失望的那位男孩,問他的朋友:「為什麼你知道今天的天氣會好轉呢!」他的朋友答道:「我是不知曉的,不過,我相信希望在明天嘛!」這是政府拍攝的宣傳短片,不時在電視上播放,目的是希望市民大眾在看過廣告後,可以激勵自己的鬥志,對明天充滿希望。

香港社會近年經濟不景,整個社會在轉型,各大企業相繼裁員減薪,令社會上瀰漫著悲觀的氣氛。受到社會悲情氣氛的影響,加上經濟不景氣,社會上各階層的矛盾, 自然加劇,容易產生磨擦和紛爭,而這些問題,亦導致不少家庭糾紛。對於年輕人或在精神、情緒上有問題的人來說,環境的變化會成為催化劑,令他們更難適應,而做成很多家庭和社會上的悲劇。其實,當人在面對困難、彷徨無助時,有時只要有途徑讓他們宣洩,令他們知道有一線生機,很多悲劇都是可以避免的。


窮途末路的人,或人在情緒低落時,都可能會刻意地把問題隱瞞,或羞於啟齒, 而不會與他們的至親或朋友傾訴。他們這時候最需要的,是專業的心理輔導,所以政府和社會上的志願機構,應多注意這方面的工作。社會上對於各方面的問題,應作廣泛的討論,提供積極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。傳媒應發放更多正面和積極的信息,而不要只是著重負面的報道,令人人明白,只要肯努力,明天是充滿希望的。

佛教講求心靈上的修養,佛陀在世時,就是憑著宣揚佛法,對眾生進行心理輔導, 而拯救了不少當時社會上被遺棄和被剝削的群眾。在當時的佛教團隊內,有很多是奴隸,甚至有妓女。現世的佛教徒,應向佛陀學習,多辦福利事業,來攝受各階層的眾生。特別在這個時刻,社會動盪不安,佛教徒要站在最前線,利用佛法來滋潤眾生的 心靈。經濟不景,雖然會影響物質生活的水平,但若果大家在精神生活上多下點功夫, 多關注精神上的滋養,很多悲劇是不會發生的。

當人在情緒低落時,本身的宗教信仰,可以發揮其功用,作靈性上的治療,但若果在這時刻才接觸宗教,利用宗教來幫助他,則可能生效不大。對於在苦海中 的人來說,當前的急務,是解決眼前的困境,而他們最信任的,自然是打救他 們的人。佛度有緣人,佛教徒需要多作福利事業,用實際行動來解除眾生的生 苦,如辦學、照顧老弱孤寡、做青少年輔導工作或扶貧等。藉著解決眾生生活上的困難,來誘導眾生。佛教徒應身體力行,發揮「行佛」的精神,要充分實踐難忍能忍,難行能行的菩薩道。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,身體語言已是弘法的最好工具,而最重要是明白到,佛陀的教誨,只說不做是不行的。


作者:陳家寶醫生

 

私人執業婦產科專科醫生
於2011年取得香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(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)。
在港大修讀時,曾任香港大學學生會佛學會第一屆主席。

資料來源:香港普明佛學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