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恒常學習
佛陀涅槃日 離苦得樂
娑羅雙樹下,最後一片白花飄落佛肩的瞬間,佛陀側臥示寂的姿態定格成永恆的教誨。這幕記載於《大般涅槃經》的場景,在每年農曆二月十五被億萬佛子銘記——不是哀悼的忌日,而是覺者以肉身謝幕啟示「寂滅非斷滅」的涅槃真諦。相傳佛陀入滅時,雙樹非時開花,白花紛落如雪卻不觸佛身,正是《法華經》所說「諸法從本來,常自寂滅相」的具現。
涅槃日的清晨,京都東寺的僧侶會將銅磬倒置,以寂靜代替鐘鳴,暗合《維摩詰經》「默如雷」的深意。緬甸蒲甘的僧侶會以棕櫚葉編織巨型法輪,置於臥佛掌心,重現佛陀初轉法輪的象徵。泰國寺廟則以金箔貼滿臥佛像,信徒繞佛時輕觸佛足,重現經中「優婆塞以細軟布裹佛金身」的場景。這些儀式非為追念逝者,而是實踐佛陀臨終教誨:「自洲以自依,法洲以法依。」西藏僧侶更會在此日曬大佛唐卡,百米長卷中的佛陀安詳閉目,右手支頰的「獅子臥」姿態,正是對生死自在的終極演繹。
涅槃日的特殊供養中,「娑羅花水」最為獨特。印度鹿野苑的僧眾會採集雙樹花葉浸製香水,分贈信眾時誦念:「花開花落本尋常,如來涅槃示無常。」這般供養暗藏《阿含經》「觀無常印」的智慧,猶如日本茶道在殘缺茶碗中見侘寂之美。更有南傳寺院舉辦「經行夜話」,信眾赤足繞塔時,每一步皆觀想佛陀八十載行腳——從藍毗尼園的初啼,到拘尸那羅的涅槃,八相成道盡在足下塵土。
此日亦是重溫佛陀最後教法的時機。《大般涅槃經》記載,佛陀臨終前為弟子開示「四依法」:「依法不依人,依義不依語,依智不依識,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。」現代禪修者將此轉化為生活實踐:工程師除錯時「依程式邏輯不依權威」,主婦烹飪時「依食材本味不依食譜教條」。東京淺草寺近年興起「涅槃手作」,信眾用再生紙漿塑佛臥像,乾裂的紋路反成「諸法無我」的立體註解。
現代人紀念涅槃日,不必拘泥古禮。上班族在地鐵上默觀手機鎖屏的臥佛圖,網絡工程師於程式碼間插入「#NirvanaDay」註解,皆是將修行融入塵勞的創意。更有人將此日定為「斷網禪修日」,非為逃避現實,而是效法佛陀放下萬緣的從容。
涅槃日的真諦,藏於敦煌莫高窟第158窟的唐代彩塑——佛陀臥像嘴角微揚,左手輕搭腰際,彷彿生死只是隨意披覆的袈裟。這抹笑穿越千年,在東京國立博物館的數位展廳中,透過3D投影重現;倫敦大英博物館的敦煌特展,更以光影重構娑羅雙樹的花雨。正如《金剛經》所說:「如來者,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。」當你在便利商店接過熱咖啡,若能於蒸氣氤氳間,看見那雙永遠半闔的佛眼仍在凝視眾生,便知涅槃非關生死,只在迷悟一念。
作者:寧瓏
香港中文大學佛學研究碩士畢業生。
緣份,就像種子要遇見陽光和水才能成長。每一種偶遇或許都不是巧合。既然我們有緣相聚、相識、相處或求學,就不必執著這是因,還是果,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,真誠對己對人,必是有智慧的人。
相片來源 : 敦煌研究院網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