恒常學習

  1. 首頁/
  2. 恒常學習/
  3. 為甚麼說菩薩戒包含了自利利他的所有法門?

為甚麼說菩薩戒包含了自利利他的所有法門?

2025年5月28日

大乘菩薩戒是在大乘佛教的思想指導下建立的。佛教的根本是自覺覺他,要求人人都能成佛,所以菩薩戒的所有內容都體現在三句話中,這三句話是:

第一:持一切淨戒,無一淨戒不持。

第二:修一切善法,無一善法不修。

第三:度一切眾生,無一眾生不度。

以上三句就是大乘佛教菩薩戒中所說的「三聚淨戒」,它概括了自度度人和上求下化的一切大乘佛教的所有法門。

「三聚淨戒」與大乘「「四宏誓願」相應結合

「三聚淨戒」中的第一戒:「持一切淨戒,無一淨戒不持」是說的持戒的情況,在佛教中稱為「攝律儀戒」。「一切淨戒」,自然都是有助於修行成佛的行為準則,這是佛教的判斷標準,以清淨向上為其特點,以涅槃成佛為其宗旨,由是可以說,凡是有利於清淨修行的一切大小乘戒律都可入於其中,持受修習,反之,對佛教追求清淨涅槃活動有障礙的一切行為或準則,都是不能容許接受的。

「三聚淨戒」中的第二戒:「修一切善法,無一善法不修」是說的修行的情況。在佛教中稱為「攝善法戒」。佛教的善惡觀為善、不善、無記三種,最後一種「無記」是說的非善非惡的情況。大乘佛教認為,佛教歷史悠久,宗派眾多,修習的方法也很多,可以有多條道路通向解脫的彼岸,因此通常稱為「八萬四千法門」,所以這條「攝善法戒」可以說廣納包容了所有能夠修習善行的方法和道路。

「三聚淨戒」中的第三戒:「度一切眾生,無一眾生不度」是說的佛教的目的,在佛教中稱為「饒益有情戒」。「饒益」是佛教專用語,即有益。「有情」是說一切含有情識的眾生,它既包括了人,又包括了非人的一切有生命的東西,如牲畜鳥獸等。「度一切眾生」,就是要度所有有情眾生,如果還有一個眾生沒有得度,就自己不能得度,體現了大乘佛教利他的理想。

大乘佛教強調「三聚淨戒」的內容還與大乘佛教的「四宏誓願」相應地結合。「四宏誓願」是「煩惱無盡誓願斷,法門無量誓願學,佛道無上誓願成,眾生無邊誓願度」。其中「攝律儀戒」就是「煩惱無盡誓願斷」;「攝善法戒」就是「法門無量誓願學,佛道無上誓願成」;「饒益有情戒」就是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。

「戒」為無上菩提本,佛陀遺訓中說「以戒為師」,戒對我們學佛修行來說,戒如大明燈,能消長夜暗,戒如真寶鏡,照法盡無遺,戒如摩尼珠,雨物濟貧窮,離世速成佛,唯此法為最,是故諸菩薩,應當勤護持。

 

資料來源:杭州靈隱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