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恒常學習
「禪修」與「念佛」 哪種適合初學者?
想像你學習游泳時,有兩種教法:一種是教你在水中靜靜漂浮,專注感受水的浮力(這類似「禪修」);另一種是教你跟著教練的口令規律划水(這類似「念佛」)。兩者都能學會游泳,但方法不同。
禪修是透過觀察呼吸、身體感受或念頭變化,練習專注當下。例如靜坐時專心數呼吸,就像看著天空雲朵飄過卻不追著跑,目標是讓心自然平靜。禪修的核心是「直接體驗當下」,好比吃飯時就只是專心吃飯,不胡思亂想。但對初學者來說,心容易散亂,可能坐五分鐘就想滑手機,反更焦慮。
念佛則是反覆誦念「阿彌陀佛」等佛號,藉由簡單的專注對象收攏散心。就像跑步時聽節拍器,步伐自然穩定。念佛不僅是「唸」,更要「憶念」佛陀的慈悲智慧,轉化負面情緒。例如生氣時念佛號,能像清風吹散悶熱,讓怒火平息。
兩者差異在於,禪修像「照鏡子」,直接看清內心起伏;念佛像「點燈」,借佛號的光明照亮雜念。禪修需較強的自律,初學者易因效果不明顯而放棄;念佛則像握著扶手爬樓梯,方法簡單、隨時可練,連孩子都能朗朗上口。
為何念佛更適合初學者?首先,念佛的門檻低,不需複雜技巧,只要會念四字佛號即可入門。 其次,安心效果快,在散亂或情緒波動時,一句佛號能快速「重設」心態,如同手機重開機恢復順暢。再者,念佛更快融入生活,如走路、坐車都能默念,不必刻意找靜坐時間。
不過,兩者並非對立。禪修久了可搭配念佛深化專注。念佛穩定後,也可轉向禪修觀照內心。就像學會漂浮後,自然能練習划水。如念佛是平安繩,禪修則是探照燈,初學者可先握緊繩索站穩,再提燈照見更深的智慧。
參考文獻
1. 鄭鴻祺《靜坐問答》
2. 法鼓文化編輯部《念佛50問》
作者:甯瓏
香港中文大學佛學研究碩士畢業生。
緣份,就像種子要遇見陽光和水才能成長。每一種偶遇或許都不是巧合。既然我們有緣相聚、相識、相處或
求學,就不必執著這是因,還是果,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,真誠對己對人,必是有智慧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