恒常學習

  1. 首頁/
  2. 恒常學習/
  3. 靜觀培養兒童專注力

靜觀培養兒童專注力

2025年5月14日

靜觀(Mindfulness),在台灣又稱為正念,作為科學化的介入方法,其實已有幾十年的歷史,直至近年再次被大眾發現其好處,腦神經科學的進步可謂功不可抹。科學家透過腦掃描的技術,發現練習靜觀的人的大腦,發生了健康的變化,因此,靜觀並非單單的「心態改變」、並非單單的「睇開啲啦」之類的「吹水技倆」,而是實實在在的大腦運動,對大腦運作及功能有實際並可見的改善及提升。


在2011年,有一個實驗團隊,就對進行了8週靜觀練習的成年人作出研究,實驗團隊發現練習了只8星期靜觀的朋友,他們大腦的灰質密度竟然提升了(Hölzel et al., 2011)! 


那麼,靜觀究竟是什麼?簡單的說,就是能留心當下感覺,不帶批判、不反應的狀態(Kabat-Zinn,1990)。很多初學的朋友會認為,靜觀跟放鬆法不就是很像、甚至一樣的嗎?2012年就有一位學者,他將實驗者分為3組(對照組[什麼也不做]、放鬆組[做放鬆練習]、靜觀組[即實驗組]),研究發現,只有靜觀組能明顯地提升專注能力,對照組及放鬆組對專注力沒有明顯影響(Semple, 2010)。

 
現時,靜觀已被證實對專注力、記憶力、執行功能、情緒控制能力、自制能力、同理心、人際關係、壓力處理、成癮控制、痛症處理等有明顯幫助。我在協助我的個案時,適合的話,也會教導父母們跟孩子一起練習靜觀,效果也很明顯。當然,在帶領兒童進行靜觀時,我們未必能夠直接以成人靜觀的方式,套到兒童身上,你希望他們能安坐15分鐘呼吸嗎?似乎有點天荒夜譚! 

在現今節奏極其急速的社會裡,父母們一天喊了多少句「快啲啦」?照顧者每天又幫忙孩子做了多少他們本應自己處理的事情?沒有親身感受過,或者過程中水過鴨背式的為求達標而忽略過程,這樣的生活能培養出專注?可能有點困難。 

所以,如果父母想透過靜觀,讓孩子得到之前所說的好處,除了正正式式參加課程學習兒童靜觀的方法外,我建議先在生活中,找出一些時間慢活點,例如在吃水果時,全家人一起花上10分鐘時間,從外觀、質感、氣味、味道、進食後的身體感覺等入手,細細品味,讓步伐可以放慢下來。不要輕看這個安排,其實已經是最好的準備,讓孩子(及自己)進入靜觀狀態,甚至可能這個過程已經是靜觀戕態! 


當然,我明白生活迫人,我不是說所有活動都要慢活啦!每天一次慢活,只十分鐘,你願意投資嗎?


作者:程衞強註冊心理學家


英國特許心理學家,致力於學童身心健康及親職教育工作,近年醉心於靜觀練習及介入的方法,在靜觀的過程了解身心的反應,學習平靜地接納身處的環境,以及對周遭環境的種種反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