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恒常學習
大乘佛教的興起?
2025年4月24日
大乘又稱為菩薩乘。大乘佛教大約出現於西元第一、二世紀之間。他們自稱為「大乘」,以釋尊作為榜樣,強調以成佛作為目標,立志要化度一切眾生;而把那些只求取阿羅漢果,着重個人解脫的派別,貶稱為「小乘」。
大乘佛教的出現,原因非常複雜,其中最根本的,是佛弟子對釋尊的懷念。佛陀滅度後百餘年,由於跋耆比丘犯戒的事故,佛教分裂為上座部及大眾部兩大派系;在隨後的兩個世紀中,再輾轉分裂成二十個部派,史學家把他們稱為「部派佛教」。
部派佛教到了西元二世紀,迦膩色迦王在位的時候,發展到最高峰;尤其是說一切有部的論著,對宇宙萬有的分析,嚴密而煩瑣,終於把活潑的佛法變成死板的理論,完全脫離了社會大眾的生活。部份務實的信徒,努力摒棄那種錯誤修學的方法,重新回歸到佛陀 着重解脫的慈悲精神。
另一方面,在這段期間,婆羅門教再度復興,還取得統治階層的信仰;到了西元四世紀,勢力更為強大,他們並且對佛教作出了尖銳的攻擊。佛教為了挽救當前的危機,和婆羅門教相抗衡,不得不正視自己的短處,以迎合時勢的需要;尤其是一些大眾部的學者,在不違反佛教基本精神的前題下,把其他學說的精華,融化入佛法中,結果使傳統的佛教產生很大的變化,由此展開了「大乘運動」。
那些懷有進步思想的信徒,不分僧、俗地凝聚起來,他們自稱為「菩薩眾」,指出小乘的阿羅漢果並不圓滿,不論在慈悲、智慧和成就等各方面,和佛陀都有很 大的差距。我們既然要成佛,便應該以釋尊過去生中的修行作為典型--即本着利他的菩提心去實踐六度、四攝,只要能夠這樣貫徹下去,將來必定可以成佛的。
資料來源:香港佛教聯合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