恒常學習

  1. 首頁/
  2. 恒常學習/
  3. 唯心與空性

唯心與空性

2025年1月27日

唯心與空性

《華嚴經》常被視為代表唯心思想的經典,但事實上是經中直接提到唯心思想的經文並不多,日本學者三枝充惪也提過:「唯心的問題,究竟是後出的體系家所倡出的,在《華嚴經》的原始狀態,那(唯心思想)只是立置在其一隅,我們應該滿足於茲即可。」

《華嚴經》關於「唯心」之說有兩組著名的說法,一是出現在〈十地品〉的「三界虛妄但是一心作;十二緣分是皆依心」,另一則是〈夜摩天宮菩薩說偈品〉如來林菩薩所宣說:「心如工畫師,畫種種五陰,一切世界中,無法而不造。如心佛亦爾,如佛眾生然,心佛及眾生,是三無差別。」前者在唯識學派的《十地經論》中被開展成為代表性的說法,後者則在天台及華嚴宗中廣被引用,一直到現代漢傳佛教也屢屢被引為表示,佛教主張唯心的思想。

不過,「三界唯心」是在十二緣起的脈絡上說無明心識的造作,同時也是在十地系統中,菩薩修第六現前地,藉以證得般若現前的觀法,因此不離緣起性空的義理。至於「心如工畫師」是一個譬喻,道理與「三界唯心」相似,一樣不應離開緣起性空而單獨說唯心,是故即便「心佛眾生三無差別」,也應從緣起性空的立場來理解、說明。

《華嚴經》唯心思想還有另個可能線索,它來自經中對發菩提心重要性的強調,這點可在本經許多地方看到。如〈初發心菩薩功德品〉全品即是完全強調這點,乃至〈梵行品〉中有「初發心時便成正覺」之說,更引起了頓悟的思想。但實際上,「初發心時便成正覺」之說,原旨意在強調菩薩行者,應時時不忘最初時所發菩提心,或者說當修行者發了菩提心,自然便引發了其通向覺悟的歷程,這並非指任何人只要起了想要成追求佛道的念頭即可開悟的意思。

《華嚴經》重視空性思想,但本經不像《般若經》常以否定句的型式來表現,而是傾向用神話或隱喻的方式,呈現空有無礙的思想,因此中村元便說:「當然《華嚴經》思想,並不是《般若經》或《中論》所說空觀本身(不是原樣)。可是,卻是以它(般若或《中論》之空觀)為基礎,並包容它(般若、《中論》之空觀),而在其上面展開著獨特之思想的。」

 

參考資料

1、三枝充惪,〈第四章緣起與唯心——《十地經》與龍樹為中心——〉,李世傑譯,《華嚴思想》,台北:法爾出版社,1989。

2、中村元,〈《華嚴經》在思想史上的意義〉,李世傑譯,《華嚴思想》,台北:法爾出版社,1989。

3、郭朝順,《華嚴鏡映哲學——《華嚴經》覺悟經驗的詮釋與開展》,台北:新文豐出版公司,2023。

 

作者: 郭朝順教授

資料來源:台灣佛光大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