恒常學習

  1. 首頁/
  2. 恒常學習/
  3. 四位高僧和母親的故事 (上)

四位高僧和母親的故事 (上)

2025年4月30日

近代高僧印光大師撰成《佛教以孝為本論》,標明佛教同樣以孝為本。其實在歷代高僧中,就算從世俗角度看,也有很多至孝之人,下面講述幾個故事,讓大家瞭解古今高僧孝行,學習並踐行孝道。


 
念佛度母——宗賾禪師

宋代長蘆宗賾禪師,湖北襄陽人,自幼喪父,他的母親陳氏,把他帶往舅父家中撫養。少年時代,讀誦儒書,博通世典。二十九歲,忽然覺悟人生的無常,立志修學佛法,禮長蘆秀禪師出家,參通玄理,深明宗要。想到母親養育的深恩,當圖報答,就迎接母親在寺內方丈東室,朝夕侍奉,除了供養豐富的物質外,更懇切地勸導母親念佛,修學淨土法門,過了七年,他的母親在念佛聲中,安詳生西。


 

禪師曾著勸孝文行世,共一百二十篇,前一百篇,說明物質的奉養,是世間的孝,後二十篇,說明勸父母修淨土,是出世間的孝,往生西方上品上生的果,當以孝養父母為先。(取材自淨土聖賢錄)
 蓮池大師有言:「人子于父母,服勞奉養以安之,孝也;立身行道以顯之,大孝也;勸以念佛法門,俾得生淨土,大孝之大孝也。」據此而論,那麼像宗賾禪師的念佛度母,可說是「大孝之大孝」 的典型了。
 

虛雲禪師苦行報母
虛雲老和尚父親玉曾任福建省泉州府知府之職,為官清廉,愛民如子。年逾四十,膝下依然無子。夫婦到城外觀音古寺求子。內心十分虔誠,回府之後,夫人果然懷孕了。待到十月期滿,老和尚父母同夢一位老者,長須青袍,頭頂觀音,跨虎而來。二人驚醒之後,胎兒便降生了,一看卻是一個肉團,老和尚母親當時便因為驚嚇而氣絕。父親便差人將血球丟到河裏。第二天,有賣藥翁經過河邊,見到血球,破開之後竟是嗷嗷待哺的嬰兒,即虛雲老和尚。一番打聽之後,又送回家。就這樣,老和尚並未見到其生母,是由繼母撫養成人的。


 


虛雲老和尚十九歲出家,勤修道業。常念及「我生不見母,母親因生我而死,大恩不能忘懷。」為了報答母親生育之恩,他一心發願朝拜五臺山禮文殊菩薩,以此功德,回向母親,希望母親早脫輪回。光緒八年(1882年)七月一日,老和尚自普陀法華庵起香,三步一拜,初開始時,有偏真、秋凝等四僧附香,渡海由寧波登陸,向北前進,過了蘇州、常州,天候漸冷,四位附香者先後退出。只有他他一個人堅持禮拜前進。老和尚經南京渡江到浦口,在獅子山寺掛單過年。過了春節,再由獅子山寺起香,經蘇北入河南,經嵩山少林寺、洛陽白馬寺,到了臘月,拜到黃河邊的鐵謝渡。渡過黃河,因為錯過宿店了機緣,在路邊一個茅棚中度夜。後半夜大雪紛飛,黎明後積雪已經盈尺,過往無人,他在茅棚中枯坐念佛,饑寒交迫,日復一日,到了第六日終至陷入昏迷狀態。後來得到一個叫「文吉」(實為文殊菩薩化身)的乞丐相救,得以繼續前進,拜到豫北懷慶府,在洪福寺掛單過年。正月初二再起香前進,拜到五月底終於拜到五臺山的顯通寺。自光緒八年七月由南普陀起香,到十年五月到顯通寺,途中足足跪拜了二十三個月。兩次凍臥冰雪中,感文殊菩薩化身為文吉乞者,兩度救他脫險,經歷兩年之多方才到達五台,達成了報母恩的夙願。
 
後來老和尚又念未見母親現身,不知是否離苦得樂,於是在阿育王寺拜釋迦舍利。每天禮懺若干拜,一心求見母親一面。隨後又在阿育王寺燃去指頭供佛,求見母親。結果一天在夢中見母現身。夢中有人對他說:「你求見你母親,這就是你的母親,要見快看。」老和尚抬頭一看,只見空中有一夫人,騎在龍身上,有很多龍神護佑,飄然上升而去。
 
虛雲老和尚為報母恩,苦行五台、燃指供佛,最後虔誠祈請,在夢中得以親見母親乘龍而去。老和尚行舉,雖非子風母旁之平常奉孝,卻以一個佛教徒獨有的方式,展現了可歌可泣、令人震撼的行孝之心。


 
本煥長老燃臂孝母
本煥長老一生跌宕,充滿傳奇色彩。法師曾刺舌根、手指血抄經,抄《楞嚴經》10卷,《地藏經》3卷,《普賢行願品》19卷,長達20萬字,古今罕見,足見長老願力之大。長老的另一為人所傳頌的故事是「燃臂孝母」。


 
1948年4月,春意正濃,正在上海普濟寺參修的本煥長老突然接到母親病重的消息。接到消息後,本煥長老顧不及悲傷,馬不停蹄的趕回湖北新洲,到離家最近的報恩寺掛單結夏安居。
 
在報恩寺掛單期間,本煥長老堅持每天清晨坐禪,早齋後步行15裏回家照料母親。晚上星夜趕回報恩寺研讀三藏,並日日施放焰口,以為母親祈福。在之後的5個月內,本煥長老只要在家,幾乎寸步不離的陪侍在老母身邊,端茶奉水,喂藥敬食,分分寸寸都照顧的體貼入微。
 
日日的對佛祈請,細緻的床邊照料,卻依然難敵業力現前的事實。母親臨終時,本煥長老將半寸的燈草三根紮在一起,蘸上香油,點著火放到胳膊上燃燒,以肉身供養諸佛菩薩,懺悔自己的業障,並將功德回向母靈,以此超度母親亡靈,報答慈母的養育之恩。母親在本煥長老虔敬的祈願中,安詳的往生了。母親西去後,本煥長老在母親墳前搭一靈台,雙膝跪在母親床前,日夜誦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,連續守孝四十九日,為母親超度。本煥長老「燃臂孝母」的美名當時便遠播鄉里。
 
在後來的一次採訪中,本煥長老被問及為何選擇用這種方式為母親送終的。本老答道:「這個色殼子是父母生養的,在上面點燈供佛,就是要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。」本老晚年每當捋起袖子,燃臂時留下的疤痕歷歷在目,不只前臂有大塊的疤痕,整個手臂上都還清晰的留著烈火燎烤過的印記。
 
當年,本煥長老初在高旻寺出家時,一次到武漢,返程時順道回家看望母親,母親對本煥長老說,你皈依了,不如大家都皈依,母親也皈依。本煥長老說,我過去是你的兒子,現在是佛子。母親看他出家意志堅定,也便默認了。
 
都言儒家講究孝道,以為棄家離去便是對父母的大不孝。其實不然,本老講到:「佛家不是不講孝,是講大孝。為國家眾生排憂解難,這是大孝;大孝中包括了孝順父母的小孝。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要孝敬父母,他自己對父母也很孝順,成佛了還跑去看他媽媽。如果和尚不孝順父母,那是他不懂道理。我們是父母生養的,父母是我們的佛,沒有父母,我們怎麼成佛呢?佛家特別崇尚報四重恩:報國土恩、報眾生恩、報父母恩、報佛恩,父母恩德最大、最大、最大,父母的恩德難報。」

資料來源:廣州光孝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