恒常學習

  1. 首頁/
  2. 恒常學習/
  3. 供養蓮花的覺醒

供養蓮花的覺醒

2025年4月2日

晨光初透時,蓮莖悄然推開淤泥,花苞破水而出的瞬間,露珠沿著花瓣滾落,彷彿替天地誦出一卷無聲佛經。這般景象令佛陀在《華嚴經》留下名偈:「菩薩清涼月,常遊畢竟空;眾生心垢淨,菩提月現前。」蓮花的生長軌跡,恰似修行者穿越無明的歷程——根鬚纏繞腐土,莖幹穿越幽暗深水,花卻始終朝著虛空舒展。佛教徒供養蓮花,非因它不染塵泥,而是敬重其「轉穢土為香氣」的覺性。 
 
《阿彌陀經》描繪極樂世界「池中蓮華大如車輪」,每朵花苞皆蘊含修行者的覺悟種子。當念佛聲起,蓮瓣隨之輕顫,猶如心弦與佛號共振。這非神話奇談,而是對心性轉化的詩意隱喻:正如沉睡千年的古蓮子仍能萌發新芽,最深重的煩惱亦埋藏覺醒契機。禪宗典籍記載,有僧問雲門文偃禪師:「如何是清淨法身?」禪師答:「花藥欄。」——欄邊雜草與池中蓮花,本共享同一片水土。

 

 

蓮花「花果共生」的特性,暗合佛法「因果不二」的深意。花開時蓮蓬已孕籽,恰如《法華經》以「蓮華三喻」開示眾生:未綻之花苞是凡夫執念,盛放之蓮瓣乃菩薩悲願,花謝蓬熟方顯佛陀圓智。印度恆河畔的苦行僧嚼食蓮藕,非為充飢,而是體悟「苦根藏清涼」的修行真諦。現代科學揭示蓮葉表面的微米結構能使汙水滑落,恰似修行者處紅塵而不隨業流漂溺。

 
佛教藝術中的蓮台,承載著超越形式的觀照。敦煌壁畫飛天手持帶刺蓮莖,非為妝點畫面,而是昭示「煩惱即菩提」——莖上尖刺如世間苦厄,握得住刺痛,方攀得上花開。當代都市人於陽台陶缽栽種碗蓮,看寸許方塘中倒映雲影,正是「一花一世界」的微觀實踐。更有人將手機桌布設為月下蓮塘,每當焦躁刷屏時,便憶起《楞嚴經》警句:「自心取自心,非幻成幻法;不取無非幻,非幻尚不生。」 


蓮花教示最溫柔的修行:無須厭離汙泥,只需於黑暗中靜默轉化。京都苔寺的枯山水庭園,冬日以殘荷枯梗勾勒線條,訴說「不生不滅」的禪機。當你在蓮塘邊見農夫刨洗帶泥蓮藕,何妨想起《維摩詰經》開示:「一切煩惱為如來種。」那藕斷絲連的銀縷,或正是眾生與佛性相續的印證——看似脆弱,卻能穿越濁世,於無明深處綻放清淨光華。 

 


作者:甯瓏


香港中文大學佛學研究碩士畢業生。

緣份,就像種子要遇見陽光和水才能成長。每一種偶遇或許都不是巧合。既然我們有緣相聚、相識、相處或求學,就不必執著這是因,還是果,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,真誠對己對人,必是有智慧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