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恒常學習
農禪並重的起源
盛唐時期,國運昌隆,萬國來朝,同時也是中國禪宗達到最鼎盛時期,修道者多如牛毛,悟道者亦不計其數。其中,在禪宗最重要的兩位禪師也出現了,那就是馬祖道一禪師和百丈懷海禪師。
在佛教中,素有「馬祖建叢林,百丈立清規」之美譽。
農事參禪兩不誤
在馬祖道一禪師之前,禪宗沒有自己獨立的修持場所,禪僧常常是四海雲遊或寄住于律宗寺院。馬祖道一禪師首創專供禪僧集中修行的禪院(也稱叢林),使禪宗作為一個宗派有了自己獨立的據點。懷海禪師承繼馬祖禪師的衣缽,亦自建禪院廣聚僧眾,並首創禪林清規,使禪宗作為一個宗派有了自己獨立的修行規範和行為準則。他們師徒二人為禪宗最終成為獨立的佛教宗派居功至偉。
《百丈清規》中,普請制是其重要內容。所謂普請制,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出坡,即寺院常住大眾全體參加勞作的制度。這是禪宗不同於中國佛教其他宗派最重要的特色之一,就是自耕自種,自給自足。這對於禪宗的生存與發展都至關重要。
其他佛教宗派大多依靠信眾出資供養,而禪僧原屬遊僧,行腳參學時憑藉化緣乞食維生。後來在馬祖禪師和百丈禪師之後,禪僧開始集中在禪院修行,生存成了極大的問題。自耕自種,自給自足因此成為不二之選。然而,這種選擇也隱含著巨大的矛盾衝突。農事耕種必然佔用許多讀經參禪修行的時間,甚至有可能使禪僧淪為普通的農民,從而喪失純正的信仰和信念。而放棄農事耕種,生存又難以為繼。智慧的百丈懷海大師於是創造了農禪一體的修行方式,真正達到了農事參禪兩不誤的境界。
「一日不作,一日不食」是懷海禪師流傳於世的名言。它既是懷海禪師率先垂范,嚴於律己的品格體現,其中也蘊含深刻的禪學真理。與一般佛教宗派遠離人間煙火而脫離生活實際不同,禪學主張:禪理不離人間生活,生活蘊含禪學真理;遂使禪宗哲學終於發展成為獨樹一幟的生活禪學。
「參禪不異於農事,農事不異於參禪」是農禪思想的核心理論。這種理論是有深厚禪學根據的。禪學認為,佛性遍在於大千世界自然萬物,世界萬象人間萬事都是佛性的顯現。因此,真正有禪宗法眼的人,「觸目是道,立處皆真」,無論在何處,無論做甚麼,他都可以從中發現禪機,領悟禪意。正所謂「擔柴運水,無非是道」「行亦禪,坐亦禪,語默動靜體安然」。因此,耕田種地也罷,割稻採茶也罷,都是發現禪機的事宜,都是悟得禪道的契機。
這種農禪一體的修行方式不僅解決了生存需要,而且完全擺脫了乞食維生的依賴性;既為禪僧的人格獨立和精神自主確立了現實基礎,又為禪宗深入人間生活而最終成為「詩意的棲居」之生活禪注入了決定性的因素。
禪僧的勞作本質上不同於俗人的勞作,俗人的勞作只是謀生的手段,收穫果實是其唯一的目的;因此勞作過程本身便淪為苦役;而禪僧的勞作是物我一體而「能所具泯」的生命活動,即物件與自我打成一片,過程與結果一體不二,手段與目的圓融統一的生命活動。
因此,勞作成為妙悟道諦的形式,成為信仰修行的過程,成為提升和實現自我的過程,實質上成為了展示生命和享受生活的過程。
資料來源:上海隆慶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