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恒常學習
佛教徒一定要持素?
僧人安靜吃著淨齋,這畫面常讓人誤解「學佛等於吃素」。回到兩千五百年前的印度,佛陀與弟子們托缽乞食時,信徒供養什麼便吃什麼,可能是咖哩飯配魚乾,也可能是豆湯薄餅。《雜阿含經》記載,佛陀僅禁止食用「見殺、聞殺、疑為己殺」的肉類,此即「三淨肉」的由來。當時的僧人就像今日的背包客,帶著缽盂行走城鎮,專注於心性修行而非食物內容,因為解脫的關鍵在於「斷煩惱」,而非「斷肉食」。
那麼,漢傳佛教為何普遍素食?關鍵轉折在南北朝梁武帝。這位「菩薩皇帝」讀到《涅槃經》「夫食肉者,斷大悲種」的經文,又見僧團葷腥不忌,便以帝王之力推行《斷酒肉文》,要求僧人全面茹素。這如同為佛教裝上「慈悲軟體更新」,卻非原始教義的強制規定。時至今日,藏傳佛教因高原蔬果稀缺仍食肉,日本禪寺的湯豆腐旁也可能擺著鰹魚高湯——環境與文化,決定了餐桌上的選擇。
持素的真正意義,其實是「心的訓練」。當你看見超市冰櫃裡的急凍雞翼,能否聯想到飼養場擁擠的雞群?當筷子夾起白蝦灼熟的身體,是否聽見無聲的掙扎?佛教視眾生為累世親人,吃肉如同啖食親緣。這種「同理心擴張練習」,才是素食的核心價值。就像環保青年拒用塑膠,不是因為法律禁止,而是對海龜的疼惜。
但若因工作應酬或健康需求無法素食,也無須自責。聖嚴法師曾比喻,母親重病需雞湯進補時,懷著感恩心熬煮,比邊吃素邊埋怨家人更符合慈悲本意。重點在於「動機覺察」,吃這塊牛排是為了炫耀?貪味?還是補充貧血體力?正如《佛遺教經》提醒「食知止足,常如服藥」,即飲食如服藥,適量就足夠。
真正的修行不在碗中內容,而在端起飯碗時的心念。試想生產一公斤牛肉需消耗十五噸水,全球畜牧業排放的溫室氣體超過所有交通工具總和。此時的素食選擇,已是對地球眾生的慈悲實踐。下次用餐前,不妨默念佛陀的教導「正事良藥,為療形枯」(飲食如藥治飢病)。要知道持素不是通往往生淨土的車票,而是學習對每一條生命說「我懂你的痛」的起點。
參考文獻
1. 《雜阿含經》,劉宋·求那跋陀羅譯(CBETA電子佛典)
2. 聖嚴法師《學佛群疑》,法鼓文化
作者:甯瓏
香港中文大學佛學研究碩士。
緣份,就像種子要遇見陽光和水才能成長。每一種偶遇或許都不是巧合。既然我們有緣相聚、相識、相處或求學,就不必執著這是因,還是果,只要活好自己每一刻,真誠對己對人,必是有智慧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