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恒常學習
生活 就是每個人最好的道場(下)
如何在生活中修行,說了半天,好像又繞回來了。我們天天在生活,不就已經在修行了嗎?
生活本身並不等於修行,借著生活中遇到的各類事件、各色人物、各種經歷,以正見為指導,發現、對治自身的問題,獲得正確的觀念,培養健康的心態,最終完善心性和人格,才能讓生活「成為」修行。
讓生活成為修行的關鍵,可以用三句話概括: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。
這三句話乍一看,跟「勿以惡小而為之,勿以善小而不為」意思相近,但卻是過去七佛給眾生最精要的修行指南。
諸惡莫作
放到生活的場景中,就是每個人都給自己定一個持戒的原則。
雖然佛教中有五戒、八戒、菩薩戒等多種戒條,但並不要求一步到位,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,從相對容易做到的開始,一條條練習起來。
比如可以先從不說謊、不抱怨、不占小便宜、不背後議論他人開始做。
每當說話前,都先問一問自己,這些是實話,還是不確定的資訊,甚至完全就是虛假的資訊?不確實的話,就不要講,或者跟對方說明資訊的來源,還有待核實,不要誤導或引起他人誤解。
遇到不順意時,不要把事情放在心裏翻來覆去地想,直到把自己想成世界上最慘、最委屈的人。而要學著開解自己,別人也有難的時候,自己也有不小心傷害到對方的情況。
遇到誘惑時,比如雙十一快到了,管理好自己的物欲,不要因為幾張優惠券就買一堆實際上並不那麼需要的東西。
即使心裏不喜歡某個人,也不要跑到別人面前說是道非,拉同盟軍一起diss別人……
以上只是一些例子,每個人的情況不同,可以制定一些適合自己的「戒律」,讓不良的串習在現行時及時得到阻斷。
首先上面提到的「止惡本身,就是一種很好的行善。在此基礎上,如果有餘力和熱情,可以再給自己佈置一些附加功課,讓自己能有一定的頻率做些善行,比如,日行一善,一週一素,一月一捐。
不把行善當成任務,也不要求任何回報,更不要以此標榜高尚,而是讓自己在此過程中感受善心、善行給內心帶來的純粹的快樂。
哪怕沒有人知道,沒有人誇讚,沒有人理解,只要自己的善意讓眾生減輕痛苦,更加快樂順利,就心滿意足了。
自淨其意
心是一切行為的根源。我們的心常被一百零八種煩惱纏繞,被欲望、嗔怒、愚癡、驕慢、慳吝、嫉妒等種種塵垢所覆蓋。
如果意識中存有錯誤的認識和想法,即使行為上再努力斷惡修善,依然會滋生煩惱,推動身語意去造作惡業,如同「野火燒不盡,春風吹又生」。因此,修行人當自練心意,止息妄想,以護道根。
這一項是最難的,需要一方面多聽聞佛法,增長智慧,另一方面要藉由加行的工夫,如念佛、持咒、禪修,以加強定力,幫助調伏自心。
具體到日常生活中的落實上,當依止一位真正的善知識,有次第地聞思經教。在學習的過程中善於檢視自己的固有觀念,敢於質疑自己的凡夫心,戳穿它的偽裝和伎倆。
同時,根據自己的修學階段制定合理的定課,雷打不動地去完成。
並且,在日常的吃飯、走路、做事,乃至睡眠時,都盡可能保持正知正念。一旦有妄念生起,及時覺察到,把念頭拉回來,不要被煩惱牽著鼻子走。
結語
誰都希望自己的生命可以變得越來越幸福、安樂。這個美好的願望不需要祈求、仰賴他人,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如法的修行去實現。生活就是我們最好的道場,給自己制定對治壞習慣的「戒律」,設立長養善心善行的「小目標」,多多親近好的老師,聽聞佛法、如法而行、清淨身心,生命自然會變得越來越光明、美好。
資料來源:上海玉佛禪寺